技術創新促進美學變革
更新于:2025-04-14 11:41:54

  屈 菁

  近年來,全球動畫產業正經歷著一場藝術與技術的變革。迪士尼用人工智慧重構童話夢境,海外流媒體供應商網飛以虛擬製片重塑敘事疆界,科技不斷拓展動畫與藝術的版圖。與此同時,當代觀眾的審美力也在不斷提升——他們期待銀幕上綻放的不只是撼人心魄的視覺奇觀,更是能叩擊心靈的文化迴響。以《哪吒之魔童鬧海》為代表的動畫作品表明,中國動畫正在用屬於這個時代的創造力,把“不可能”變成“無限可能”。

  推動藝術與技術的變革並不容易。在這場數位化推動的革新浪潮中,中國動畫人面臨巨大挑戰:若技術的光環太過耀眼,作品可能流於炫人耳目;若對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轉化不到位,作品就無法獲得真正的精神活水。挑戰的背後,不僅考驗著技術創新力,也考驗著藝術創造力。

  如何讓千年文脈在數字時代重獲新生?關鍵在於正確處理技術創新與藝術創造的關係。在中國動畫發展初期,曾面臨技術難題,從黑白動畫轉為彩色動畫的摸索並不輕鬆。然而,彩色動畫的出現也並非大功告成——由錢家駿、李克弱聯合執導的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雖獲得國際大獎,但一些外國評委不認為它是中國動畫。這使創作群體開始有意識探索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最終以“技術+藝術”的融合突破,成就了20世紀享譽世界的“中國學派”動畫。

  今天,全球動畫技術革新駛入快車道。從傳統手繪到智慧工業化,中國動畫技術緊隨國際變化趨勢反覆運算升級。《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實現三維建模與毛髮渲染技術的規模化應用,使角色質感達到新水準。《深海》運用“粒子水墨”表現場景環境,營造出獨特的東方美學意境。近10年來,諸如此類的技術創新深刻影響著動畫作品的角色設計、場景佈局、藝術效果等,推動著中國動畫工業體系不斷成熟。

  動畫是美術片的一種,其魅力在於視覺形式與內容敘事相融相生。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在動畫創作中,技術永遠是為藝術服務的工具,以技術創新賦能藝術創造是“中國學派”動畫留下的寶貴經驗,也是中國動畫走向世界舞臺的必由之路。藝術創造的根基,在於那些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新神榜:楊戩》中一段“洛神賦”飛天舞,讓敦煌壁畫中的飛天掙脫二維束縛,在三維空間翩躚起舞,也讓飛天文化再次出圈;《長安三萬里》將盛唐氣象繪成一卷會呼吸的水墨巨構,讓觀眾在新的審美體驗中感知歷史;《哪吒之魔童鬧海》則從中國神話故事中找尋靈感,編織出一個既熟悉又新奇的夢幻世界,創造了中國動畫產業奇觀。這些作品通過新技術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美學對話,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土壤里孕育出創新的繁花。

  事實證明,找准科藝融合的黃金分割點,既講好中國故事,又注入當代人文思考;既傳承中華美學精神,又融合當代數位化製作標準,方能淬煉出中國動畫新的光采。當不同膚色的觀眾被中國動畫深深感染時,我們看見的不僅是單個動畫IP的成功突圍,更是中國文化“出海”范式的根本轉變和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精神內核的價值實現。深植中華文化,巧用科技力量,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中國動畫跨越山海,以藝通心。

[ 責編:張曉榮 ]

【來源:人民日報】

救助鳥類放歸自然
救助鳥類放歸自然
2025-04-11 00: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