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歸草原雕。
春回大地候鳥歸,濕地守護正當時。近日,包頭市濕地保護中心聯合包頭市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在小白河濕地開展救護鳥類放飛暨濕地保護活動,通過科學放歸、種群監測與凈灘行動三位一體的生態實踐,奏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協奏曲。
在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小白河片區,一場充滿生命力的放歸儀式拉開序幕。經過數月專業救治和野化訓練的4只野生鳥類重獲新生: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草原雕昂首振翅,在空中劃出優美弧線后穩穩落向遠方的草甸;兩隻珠頸斑鳩撲棱著標誌性的“珍珠圍脖”,敏捷隱入檊柳叢中;去年救助的赤麻鴨雛鳥已蛻變為羽翼豐滿的成鳥,在春日暖陽下歡快遊弋。工作人員依據物種特性精準選擇放歸環境,確保每隻“藍天精靈”都能找到理想棲息地。
另一側的候鳥種群監測也傳來喜訊。監測記錄到黑翅長腳鷸、鳳頭齙鷉、綠頭鴨、赤膀鴨、赤頸鴨、白骨頂等十余種水鳥,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春季候鳥種群數量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印證著濕地生態持續向好的趨勢。
“此次活動實現了受傷個體的重生、候鳥種群的守護、棲息環境的優化三重目標。”市濕地保護中心副主任劉瑞龍介紹,通過建立“救治-野化-放歸-監測”全鏈條保護機制,近年來濕地生態系統持續改善,這片北疆濕地也成為更多候鳥眷戀的“中轉驛站”。
(包頭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劉曉婷)
【來源:包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