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長時儲能是新能源大規模併網的關鍵支撐
更新于:2025-04-14 09:19:01

■本報記者 蘇南

國家能源局近日印發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到,強化新型儲能等技術,特別是長時儲能技術創新攻關和前瞻性佈局。在政策的有力引導與市場的強勁驅動雙重作用下,儲能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長時儲能有望成為未來競爭的主戰場。那麼,我國長時儲能的發展現狀究竟如何?何種長時儲能技術將脫穎而出,佔據優勢地位?未來我們又將面臨哪些挑戰,需突破哪些發展瓶頸?帶著這一系列問題,《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了在燃料電池、液流電池及新型儲能技術研究領域深耕二十余載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

◆新能源併網亟須長時儲能

隨著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容量突破煤電且成本持續下降,可再生能源佔比的快速提升卻面臨“出力隨機性”的天然短板。趙天壽指出,當前中國棄風棄光現象與電力緊缺矛盾並存,根源在於缺乏能夠長時間平抑能量波動的儲能技術。“風光電的不可控性直接影響併網比例,僅靠短時儲能難以支撐新能源對化石能源的規模化替代。”

趙天壽強調,長時儲能技術通常指在額定功率下持續放電時間超過4小時,其已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必備技術,需在發電側、電網側及用戶側全面佈局。在發電側,長時儲能可保障風光併網穩定性,避免因天氣波動導致的供電中斷;對煤電深度調峰和核電參與負荷調節而言,長時儲能技術亦不可或缺。電網側,其核心功能是削峰填谷,提升跨區域輸電通道利用率。以中國新建的多條風光外送通道為例,其低谷時段常常超過4小時,需長時儲能實現能量跨時段轉移。用戶側,工商業電價谷段連續且時長超過4小時,長時儲能可通過峰谷套利降低用電成本。

“全球範圍內已凝聚起發展長時儲能的廣泛共識。”趙天壽指出,美國、英國以及歐盟等眾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將長時儲能技術納入戰略發展的關鍵方向。然而,當前的儲能技術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抽水蓄能技術成熟,儲能時間長,但需要特定地理條件;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儲能時間長,已進入示範階段,效率在持續提升中;而鋰離子電池裝機靈活,適合中短時儲能。特別是在大規模儲能的應用場景中,儲能技術必須同時滿足安全可靠、經濟可行以及資源可及性這三大要求。

◆液流電池或成長時儲能“潛力股”

在眾多長時儲能技術路線中,趙天壽認為,液流電池具有本徵安全、時長靈活、壽命長等優勢,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趙天壽表示,“液流電池以水系電解液為能量載體,通過液態活性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實現儲能,其功率與容量解耦設計,電堆決定功率,電解液儲量決定容量。這賦予液流電池三大優勢:本征安全、時長靈活、迴圈壽命長。”

趙天壽認為,液流電池雖然技術優勢很明顯,但成本問題一直是個“攔路虎”,阻礙了它大規模推廣。以全釩液流電池為例,成本主要來自電解液和電堆兩部分,要想降低成本,就得從這兩方面一起發力。

“一方面,要提高電堆的電流密度,這樣就能少用材料。”趙天壽解釋說,通過把電化學、工程熱物理和材料科學等多門學科結合研究,能讓電堆的電流密度比傳統設計高出近一倍。目前產品級電堆的國內最高水準可以做到400mA/cm2,電堆材料用量降低,成本下降。

趙天壽指出,另一方面,要提高電解液的利用率。如果電解液利用率不高,不僅會浪費釩資源,還會讓運行成本增加。通過設計出更高效的流道結構,電解液利用率可提高到80%以上,進一步降低成本。

隨著液流電池產能不斷擴大,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合作越來越緊密。趙天壽預測,未來五年內,液流電池成本將大幅下降,成為理想的長時儲能技術之一。

◆行業應聚焦長時儲能技術攻關

在探討長時儲能行業的發展前景時,趙天壽建議,行業同仁應當齊心協力,集中攻克長時儲能技術的難題,推動產學研用各界的深度融合。我國在光伏、風電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儲能技術的重大突破指日可待。

在新能源裝機比重不斷攀升的今天,兼具安全性、靈活性和長壽命的長時儲能技術,有望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

為實現長時儲能技術的廣泛應用,趙天壽提出三點建議:首先,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重點突破電解液利用率、電堆電流密度等關鍵技術瓶頸;其次,完善產業鏈佈局,借助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推動長時儲能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降低生產成本;最後,持續優化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建議政府出台針對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的支援政策,助力其商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