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點和23點睡覺,差距到底有多大?
更新于:2025-04-14 09:17:22

晚上11點有的人已經進入夢鄉、有的人則在熬夜玩手機……在醫生看來22點睡還是23點睡,看起來只是差了一個小時,實際上,對健康的影響差了一大截。

22點和23點睡覺的4大區別

綜合來看,這兩個入睡時間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有以下4個區別。

1、22點入睡,精神狀態更佳

你可能早有體會,哪怕只是提前一小時睡覺,第二天的精力和情緒狀態也大不一樣。

2020年《睡眠》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就顯示,如果夜間睡眠比平時少,第二天情緒會變差,更易發怒。

2、22點入睡,相當於搭上了褪黑素的“便車”

褪黑素的作用是説明睡眠,它的分泌受光線影響具有晝夜節律性,晚上10點左右,褪黑素的分泌開始陡然增加。22點入睡,正好與褪黑素大量分泌的時間相契合,可以充分發揮其促進睡眠的作用,提高入睡效率。

如果推遲入睡時間,褪黑素已經大量分泌一段時間了,對敏感的人來說可能會出現“困過勁兒反而不困了”的感覺。

3、22點入睡,更貼合古人講究的“子午覺”

古人一直講究「睡好子午覺」,子時,即晚上11點~淩晨1點。“子覺”說的是已經進入睡眠狀態,最好是進入深睡眠,而不是說晚上11點才開始上床。

4、22點~23點入睡,心梗風險最低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表在《心血管醫學前沿》上的研究發現,工作日晚上10點至11點就寢的人,心梗發病率最低,具體來看:

晚上10點至11點就寢的人,心梗發病率為5.1%;晚上10點以前就寢者,該數值為6.9%;晚上11點至12點枕者,該數值為7.0%;晚上12點後就寢者,該數值為9.2%。

睡眠推遲的N種後果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高偉提醒,晚睡帶來困倦和疲乏是次要的,其最主要的危害是會使人長期處於應激狀態,給免疫、代謝、精神心理、心血管、神經系統等帶來全方位挑戰。

1、引發全身炎症風暴

2023年國際期刊《細胞》刊文提醒,睡眠不足會引發全身炎症風暴,增加腦內前列腺素D2產生和經血腦屏障的外流,並在外周引發細胞因數風暴。

2、影響700多種基因的功能

英國薩里大學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持續一周,人體就有711種基因的功能發生了改變,涉及新陳代謝、炎症、免疫、抗壓等方面。

3、內分泌功能紊亂

甲狀腺激素、性激素、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具有一定規律,如果睡眠出現問題,會打破這種節律,影響內分泌功能。

4、患癌幾率升高

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就將熬夜(包括打亂晝夜節律的輪班工作)歸為2A類致癌因素。

5、心血管病變加速

研究顯示,與每晚睡7~9小時的人相比,睡眠不足7小時的人,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會增加14%。

6、認知功能提前下滑

《自然-通訊》刊登一項長達25年的隨訪研究顯示,睡眠少於6小時的人,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增加1/3。

改善入睡時間試試這3點

1、睡前90分鐘遠離電子螢幕

褪黑素的分泌與光線息息相關,環境越暗,褪黑素的分泌越充分,有助於我們更快入睡。董文輝醫生提醒,睡前遠離電子產品尤為重要。電腦、手機等設備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擾身體的生物鍾,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因此,建議在睡前90分鐘內盡量避免使用電子設備。

如果實在需要使用手機,可以嘗試“聽代看”的方式,選擇一些適合睡前收聽的節目或影視劇音訊。這不僅能夠減少藍光的影響,還能幫助放鬆身心,為睡眠創造更好的條件。

2、最好睡前30分鐘再上床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葉京英指出,睡覺時不宜過於焦慮。一些人早早洗漱完就躺在床上“等待”睡意,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建議在睡前30分鐘或感到困意時再上床休息,同時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今天9點睡、明天12點睡的不規律行為,這樣才能説明身體逐漸建立穩定的生物鍾,提升睡眠品質。

3、從早睡15分鐘開始調整

對於那些作息時間較晚的人來說,直接調整到早睡可能會比較困難。此時,可以嘗試循序漸進的方式,每天比原來的入睡時間提前15-30分鐘。

例如,一個人原本淩晨3點睡、8點起床,可以先固定這一時間,白天正常工作且不補覺。2-5天后,將入睡時間提前至淩晨2點30分,再過2-5天提前至2點。以此類推,逐步恢復到理想的作息時間。此外,白天多曬太陽、適度運動,也有助於改善睡眠節律,讓身體更快適應新的作息安排。

來源:青年湖南

【卡通】規“定”
【卡通】規“定”
2025-03-28 07: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