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江南之源”一眼驚豔
更新于:2025-04-14 07:52:36

本文轉自:湖州日報

  講述人:德清江南之源遺址文化公園總規劃師潘陶

  我爺爺是湖州人,我是上海人,出生在新疆。根上雖是江南人,但江南到底是何模樣,我並沒有清晰的印象。在湖州工作的這幾年,我真正認識了我的故鄉。

  人對故鄉總是多幾分關注,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堆意向合作專案中看到了來自湖州的,我就挑了出來。自此,與湖州的緣分越來越深。

  2021年,我在為德清莫干山鎮庾街專案做規劃時,聽說了縣博物館要選新址,受朋友邀請前去勘址後我對這個地方“一見鍾情”。當時去看的就是現在在建的江南之源遺址文化公園所在地,這個20平方公里的獨特文化地理單元,保存了3000年來未曾更改的勞作繁衍、生生不息的江南樣貌。

  其實這個地方一開始不在最佳選址地名單里,但這裡太難得了,特別是這兒還有這麼多文化遺址,其中瓷之源考古遺址更是凸顯了此地江南之源的獨特意義。我力薦新博物館一定要建在這兒,本來以為要“扯皮”一段時間,沒想到德清方面聽了我的理由,沒多久就拍板定了下來。這樣的果斷與效率,出乎意料,我毫不猶豫接下了這個德清江南之源遺址文化公園專案。

  如何讓“一眼驚豔”真正落地成實景?整體規劃定位是關鍵。我花了很多時間瞭解這塊土地,這裡的農戶、塔諾、山坡、溪漾……每一處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收穫不小。我意識到,在這裡建博物館不能只建一個靜態的博物館建築,這是沒有靈魂的。只有將博物館融入到這裡的生態生產生活中,才能賦予博物館生命與活力,讓市民與遊客真正看到這塊土地的魅力。

  我覺得在這個專案中,一個人的“獨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找專業人才奏響一曲“交響樂”。我就像一個“譜曲師”,負責為專案打底定調,召集更多建築設計師來一起完成這個作品。在此過程中,難免有很多碰撞,因為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的理念,誰也不服誰那就大家一起來論證。我們希望所有的建築都不能太高調,但每個設計師都想讓大家“看到”自己,要體現自己的特色,這是很矛盾的。但我們整個團隊都在努力,比如博物館主館的設計,為了達到要求,設計師把整個建築往下壓,甚至把一層壓到了地平線以下,為此還做了極其複雜的給排水設計。

  (下轉A02版)  (上接第1版)

  這樣的碰撞有很多,但我們盡全力在找平衡,讓噪音都能成為設計裡一個普通的生活化場景,在共創的過程中得到事業上無法言喻的滿足感。整個專案就是打造一個免費的開放式園區,老百姓還在裡面生活,這兒是一處鄉野又是一塊農田,是一個博物館又是一個旅遊景區,還是研學遊學的課堂。

  這幾年,我幾乎一半時間在上海,一半時間在湖州,帶了很多朋友到湖州來研學遊學,我的兩個孩子也在湖州的綠水青山、田間地頭中奔走長大。湖州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們的事業,而我們這群人也正致力讓家鄉成為更多人理想中的江南。

  (記者  廖瑩  整理)

恩施山水行
恩施山水行
2025-04-09 17:50:23
倫敦老建築
倫敦老建築
2025-04-11 01:36:27
日照丹霞別樣美
日照丹霞別樣美
2025-04-11 05:50:25
遊園賞景 樂享春光
遊園賞景 樂享春光
2025-04-11 07: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