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鹹寧日報
清明假期,各地“春日經濟”滾燙熱辣。據文化和旅遊部4月7日公佈的2025年清明節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情況顯示,清明假期3天,全國國內出遊1.26億人次,同比增長6.3%;國內出遊總花費575.49億元,同比增長6.7%。人們高漲的出遊熱情,勾勒出一幅“春日經濟”的活力圖景。
在浙江,15條春季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串聯起“詩畫浙江”花事勝景;在四川,直升機帶領遊客“雲端瞰花”,解鎖賞花新玩法;北京多家老字型大小企業以春菜為主題密集上新,破圈啟動“咬春經濟”……各地特色文旅不斷出圈,讓假日經濟熱力十足、成色十足。
今年以來,各地“賞花經濟”“春日經濟”持續升溫。透過清明小長假,我們看到在傳統消費的基礎上,文旅市場正湧現出更多元的消費新“燃點”。
比如,今年清明,“堵山”替代“堵車”成為熱門話題,多個山岳類景區不得不發佈限流提示。山上人滿為患,村子里也擠滿遊客。某平臺數據顯示,假期境內“村游”訂單量同比增長20%。年輕人為了邂逅鄉村音樂會進行“特種兵式”奔赴,中老年人乘坐“銀髮專列”開啟詩與遠方的暖心之旅……一幅幅“上青山、下花海、賞春光”的出遊畫卷,映照出人們文旅消費的多元精彩。
“春日經濟”熱辣滾燙的背後,是消費活力的充分彰顯,更是消費場景創新的主動探索。以浙江為例,此次清明假期,各地結合踏青賞花、節氣文化體驗等,精心策劃“賞花+”“民俗+”等文旅活動。烏鎮通過蠶花廟會疊加話劇體驗,吸引眾多年輕人打卡;溫州雁蕩山景區運用AI、VR技術推出“機器人+劇本”,解鎖傳統景區新玩法;天臺赭溪老街青年華服日,讓衣冠風雅與流水年華撞個滿懷……一系列體驗感拉滿的“春日儀式”,將傳統習俗與現代創意精巧融合,為“春日經濟”注入勃勃生機。
小長假撬動大消費。“春日經濟”鬱鬱蔥蔥,文旅消費紅紅火火,既讓我們看到了國內超大規模文旅市場的優勢和堅實的產業基礎,也為各地進一步繁榮假日經濟提供了啟示。今年以來,各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緊跟文旅消費升級新趨勢,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層出不窮,各種跨界玩法提升了體驗感、參與感、互動感,不僅拉動了文旅、餐飲等傳統消費,也催生了低空飛行、文創手作等新興業態,讓“潑天流量”變成實實在在的發展增量。
提振消費關鍵在於優化供給。日前中辦、國辦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以高品質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願。要讓“假日經濟”進一步煥發生機,就要堅持在增加消費供給的多樣性上下功夫。抓住文旅消費新“燃點”,因地制宜挖掘新亮點,以文化賦能彰顯各地特色,以創新體驗盤活存量資源,不斷通過高品質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春日經濟”必將更加春意盎然、蒸蒸日上。 (原載《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