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榮
網路用語“打臉”,正被人們廣泛使用,一是“自打臉”,一是“被打臉”。
這裡的“打臉”,當然不是現實中所謂的“打耳光子”“扇嘴巴子”,而是一種比喻。
現實中的打臉,如自打,是一種自我否定,自我懲罰,自感沒臉見人;如被打,則不光感到疼痛,更是羞愧萬狀,顏面盡失,被視為嚴重受辱。
所謂“人活臉,樹活皮”——“打臉”幾乎是不叫人“活”的。又所謂“打人不打臉”——正說明人們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輕易“打臉”的。在寫作中,僅僅前幾年,作者們也不怎麼使用“打臉”這個叫人“沒面子”的詞。
魯迅說:“‘面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不想還好,一想可就覺得胡塗。”但是他仍然說了,面子的真實內涵,在於是否有做某種事情的能力和資格。你沒有能力和資格,卻為了滿足面子的需求,而採取說大話、製造假像等手段行事作文,結果就成了線民所說的“自我打臉”。
“打臉”一詞在網路世界橫空出世,頻頻顯現,乃是現實所催生。譬如某些所謂“專家”對於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並沒有深入研究,便輕下斷語,盲目預測,結論像板上釘釘似的。網民雖然並非專家,但是他們也有感覺,也有判斷,再根據以往專家誤判的例子,聯繫一些耳聞目睹的事實,便看出“專家”的斷言是“自我打臉”或“被事實打臉”。
這類質疑、商榷,都沒有問題,但是用語是不是過重了?
而不“打臉”,乃是在觀念衝突中,雙方均保持對對方的基本尊重,避免直接損傷人家的面子。面子在中華文化中,不僅關乎個人榮譽和尊嚴,更體現人們在社會交往和文字碰撞中的尺寸和風度,它維護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平衡。
“打臉”現今幾乎成為輿論場上標註“智商優越感”的印章。網路上出現的“年度十大打臉現場”等誇張說法,本質上是將複雜的認知過程視為“非白即黑”的簡單遊戲。
面對信息時代的認知挑戰,專家們需要重溫先哲的“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這信條,保持觀點表達與認知發展的同步性。當氣象專家坦承“天氣預報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時,它不該成為“打臉”的素材,而應視為科學倫理、科技道德和知識探索的誠實註腳。
建構良性的議論生態,需要一個“語言寬容”的氛圍。公共討論應該為認知漸進保留彈性空間。當某些專家修正或被修正自己的判斷時,人們與其用“自我打臉”“慘遭打臉”的標題收割流量,不如用“基於新數據的判斷更新”或者“變化是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命題”這般說法,為這些修正點讚。以緩和的態度論理,更能展現專家和公眾共同對知識生產過程的理解。
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面對一些霸權霸凌行徑,造謠誣陷,咱們就堅持公道,針鋒相對,用事實讓其“自我打臉”,不給留一點兒“面子”——因為他們本來就明擺著是不要面子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4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