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祉瑤
通過巡查監督、各方聯動與公眾自覺,從源頭排除放風箏帶來的安全隱患
春日的天空被風箏點綴得五彩斑斕,地面上的危險卻也隨之而來——看似纖細輕盈的風箏線,竟成為“隱形的利刃”。近期多起風箏線傷人事件發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目前,市面上銷售的風箏線材質主要為尼龍、聚酯纖維、腈綸、芳綸等,結實耐磨,不易拉斷。細線直徑一般為0.2—0.5毫米,粗線直徑也只有1—3毫米。由於與物體的接觸面積小,產生的壓強大,細小的風箏線威力不容小覷。
據多地消防部門實驗,騎行電動車以正常速度行駛,手握的黃瓜、胡蘿蔔、香蕉,可以被風箏線切斷,雞胸肉也被切出了幾釐米深的切痕。在拉力測試中,常見的尼龍風箏線、芳綸風箏線分別在承重約18千克、25千克時被拉斷,可見其非常結實。現有風箏線多數為白色、灰色,在戶外不易察覺,受害者往往來不及作出反應就被迎面割傷,防不勝防。
面對這樣的潛在風險,我們應加強自覺、提高警惕。放風箏時,建議使用顏色鮮豔且較粗的專業風箏線,或在線上作出醒目標記。應選擇晴朗、風向穩定的天氣,嚴格遵守禁放區域規定,選擇空曠人少的場所。注意觀察周圍人群的動向,適時提醒。同時也要做好自身防護,佩戴好手套等護具。若看到附近有人在放風箏,注意繞行或緩行。行人應停止奔跑,騎行者應減速慢行或下車推行,一旦發現身體快要接觸到風箏線,要迅速向反方向躲開。
預防風箏線傷人,也需要應急管理、市場監管、城市規劃等多部門協同發力。將風箏線醒目標識、抗拉強度等形成安全標準;在交通要道、人流密集處、架空電力線路周圍嚴格劃定風箏禁放區域;在社區、學校、公園等地做好宣傳教育和案例警示;在高峰期增加巡查頻率,提升違規處罰力度。構建材質、空間、行為三重保障,通過巡查監督、各方聯動與公眾自覺,從源頭排除放風箏帶來的安全隱患,不讓風箏線變成傷人線。
當我們拉緊風箏線、盡情享受戶外活動的樂趣時,也要緊繃“安全線”,讓天空留住美麗,也讓地面充滿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