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文 常鑫/圖
他是為患者解讀內鏡報告的“秒懂通譯官”,是輔助醫生並預警風險的“手術智囊夥伴”,還是會“思考”懂“調度”的“科室大管家”……4月12日,集這三重“身份”為一身的全球首個基於多模態大模型驅動的消化內鏡全場景智能體“鏡觀”,在2025上海消化內鏡學術大會上正式亮相。
可別小看這個AI內鏡智慧體!“鏡觀”的第一重身份是患者的私人醫療顧問,除了一對一詳細解讀報告、答疑解惑之外,還可以通過知識圖譜及專病資料庫,深入解讀疾病相關情況,進一步實現預防科普和健康宣傳等功能。它的第二重身份是醫生的“手術智囊夥伴”,醫生可以通過“鏡觀”搭載的眼動和語音交互功能,在手術中即時獲取病灶分析。同時,系統還能自動生成結構化報告,醫生只需要查缺補漏和最終確認,文書時間可至少縮短至50%。系統還搭載了診療規範庫,能智能預警操作風險,為基層醫生提供三甲級水平的實時指導。
此外,“鏡觀”還是輔助醫院管理決策的“大管家”,系統基於國產AI算力平台開發,通過“管理駕駛艙”進行數據資源整合、智慧分析,實現科室運轉的精準調控。在安全性方面,做到了“數據不出院”的安全架構,也使得系統可在基層醫院快速部署。
未來三年,該平台計劃接入全國300家醫療機構,培訓2000名基層醫生,助力實現醫療資源均衡化與診療能力普惠化。隨著“鏡觀”生態聯盟的落地,一個以患者為中心、數據為驅動、技術為支撐的智慧醫療新模式正加速成型。
據悉,4月11-13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主辦的“2025上海消化內鏡學術大會暨第十七屆中日ESD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作為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消化內鏡盛會,本屆大會以“智鏡無界·共塑健康未來”為主題,彙聚了全球超5000名專家學者,通過17個分論壇、90場主題報告及全天候手術直播,展現消化內鏡從“超級微創”到“數字智慧”的跨時代躍遷。
大會上,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共同研發的“鏡觀”智慧體正式發佈。據介紹“鏡觀”是全球首個深度融合大數據、AI技術與醫療資源的消化內鏡全場景智慧體,通過整合超百萬例內鏡影像,構建消化內鏡多模態基礎模型,並依託國產自主AI晶片實現醫院端側安全部署,形成“感知-決策-執行-進化”的完整智能鏈。
大會還首次與全球規模最大的內鏡視頻教學平臺Endoscopy on Air合作,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團隊通過該平臺向歐美地區實時轉播6台高難度手術。此次合作不僅為海外醫學同仁提供了觀摩中國內鏡手術技術的寶貴機會,更成為展現中國醫療水準的重要視窗。
不久前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歐洲消化內鏡協會年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蔡明琰副主任醫師團隊歷經7年自主研發的“一次性使用電圈套切開刀”榮獲2025年新器械創新獎。
研發過程中,團隊與工程師反覆磨合改進設計,聯合全國多中心完成上市前臨床研究,最終獲得歐盟認證和國內醫療器械註冊證。該產品能顯著簡化內鏡黏膜剝離術(ESD)流程,減少器械交換次數,在確保手術安全有效的同時大幅降低治療成本。ESGE研究委員會主席Lorenzo Fuccio教授在頒獎現場表示:“這款器械具有革命性意義,將顯著降低多種內鏡手術的成本,其臨床應用範圍還有望進一步拓展。”他特別期待中國團隊能與歐洲醫生合作開展後續臨床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在過去近二十年始終引領國際內鏡微創診療發展,培養了大批來自歐美、非洲等地的醫師。本次大會上,來自葡萄牙、埃及、西班牙等國的“中山學徒”紛紛展示高品質研究成果並進行手術演示,他們特別感謝中山醫院的培養對其職業生涯的重要影響。
【來源: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