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告訴你的孩子:這些錯誤的觀念,會讓人一生貧苦
更新于:2025-04-13 19:46:31

決定人生前途和未來的,是一個人的“觀念”。

有些人的觀念,配得上他們的幸福;而有些人的觀念,配得上他們的苦難。不同的觀念,造就不一樣的人生。

大家都是農村娃,你能抓住機會,先苦后甜,而他既看不到機會,也固執守舊,一生辛苦。這就註定,你能過上好生活,而他只能苦巴巴過日子。

這一切,能怪誰?只能怪自己。正如曾仕強教授所言,人生一切事,都是“白手起家的自我接納”。現在做了什麼,未來就需要承受什麼。

每一代人,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過好這一生?

要告訴你的孩子:這幾種錯誤的觀念,會讓人一生貧窮、痛苦。

一、自我感動,做了無用功。

作家於宙,提出過一個觀點: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

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無數年輕人,甚至部分中年人,都有這種“自我感動”的心理,認為自己做了哪些事,付出了多少精力,就安慰自己“做得很好”了。

實際上,越是沉溺於“自我感動”當中,越容易被消極、自憐的情緒所感染, 愈發沒有做事的效率,最終做了“無用功”。

一個學生,一邊玩手機,一邊刷題,這不就做了無用功嗎?一個職員,一邊打雜,一邊怨恨自己沒有提升,這不就做了無用功嗎?

可見,自我感動毫無意義,顧影自憐只會造成情緒化。唯有認清楚努力的方向,才能事半功倍。

二、在乎他人,而不懂得取悅自己。

無數父母、長輩和老師,都給孩子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觀念——不這樣做,別人就看不起你,要活成別人心中最優秀的自己。

就是這一種觀念,讓無數孩子從小抑鬱到大。他們會覺得,做不到別人的標準,自己的人生就失敗了,就變得沒有意義了。這,不就像“緊箍咒”了嗎?

用別人的觀念來束縛自己,這就是一種愚蠢。過分在乎他人,而不懂得為了自己而活,這就是一種無知。

說句不好聽的話,你能委屈自己,暫時讓身邊人滿意,但你能讓全世界的人都滿意嗎?誰都做不到讓所有人都滿意。

既然做不到,為什麼在乎?在乎人言可畏,還是在乎被人嚼舌根?別人的眼睛怎麼看,嘴巴怎麼說,根本毫無意義。

要跟孩子說,人活一世,要愉快地為了自己而活一場。至於別人的標準,管他呢,別人愛怎麼看,就怎麼看。狗咬人,難道人要咬回狗嗎?

三、傳統、迂腐、守舊,跟不上時代。

隨著工業化、資訊化的發展,我們逐漸進入到了“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誕生全新的知識,以及全新的潮流。

這也間接導致了內卷,也就是惡性化競爭。無數普通人苦苦內卷,各種拚命,就是為了不被時代淘汰。問題是,盲目內卷毫無意義。

一個年輕人,總是抱著農村的老一套做人,那他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嗎?扎心的是,他只能淪為農村的底層。

相信我們都聽過《放羊娃》的故事。放羊娃認為,爺爺奶奶過著“放羊——娶妻生子——繼續放羊”的生活,父母也過著這樣的生活,自己依舊過著這樣的生活,孩子就應該過著這樣的生活。

放羊娃一家四代人,都過著相似的人生,也只能擁有底層的命運。而淪為底層,不是別人造成的,而是他們迂腐、守舊、不懂得變通造成的。

現在是21世紀20年代,你總不能秉持20世紀90年代的觀念過日子。時代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四、陷入到“應該自我”的死迴圈當中。

有一個心理學名詞,應該自我。指個體希望自己擁有的理想特徵,即重要他人為個體設定的或個體為自己設定的特徵。

說得直白一點,外界有什麼要求,別人有什麼要求,自己就遵循別人的要求來做人,讓自己逐漸“合群”。

比如,無數人都認為,讀書的時候要考上985、211大學,才算成功;30歲的時候,要在大城市有房有車有事業,才算成功;40歲的時候要成為行業精英,才算成功......

孩子如果缺乏自己的主見,就會認為,自己要拚命達到這些目標,才算成功。

問題是,誰能保證自己一定考得上985、211?誰能保證自己一定可以在30歲左右有車有房?誰能保證自己一定可以成為行業精英?

有太多的“應該自我”,束縛了我們的人生。其實,人生並不是“應該自我”,而是自由選擇。自己適合什麼,才去做什麼。凡事盡力而為,健康成長,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