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毅演技封神,也堵不住《赴山海》的魔改爭議?
更新于:2025-04-13 14:55:30

最近,“成毅眼裡的恨意不像演的”這梗,幾乎是以病毒傳播的速度席捲了我的社交圈。老實說,起初我內心是打了個問號的——畢竟當下古裝劇的“演技”,你懂的。但當我點開那段瘋傳的15秒片花時,好吧,我承認,那股穿透屏幕的衝擊力,著實讓我心頭一震。

畫面裡,蕭秋水目睹人間慘劇,那雙眼睛里翻湧的,是幾乎要將人吞噬的憤怒與絕望。沒有歇斯底裡的咆哮,也沒有青筋暴起式的用力過猛,成毅僅憑微顫的指尖和布滿血絲的雙眸,就將那種深入骨髓的剜心之痛詮釋得淋漓盡致。這哪裡是表演,這簡直就是“恨意”本身的一次現場教學,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範本。

然而,正是這教科書般的恨意背後,潛藏著《赴山海》這部劇最驚人的野心,也可能是它最大的定時炸彈。

當“穿書”撞上“經典武俠”,是火花四濺還是水土不服?

《赴山海》脫胎於溫里安先生的武俠名著《神州奇俠》,這本身就意味著它背負著原著粉沉甸甸的期待。但劇組顯然不滿足於按部就班,他們下了一步險棋——引入時下流行的“穿書”設定,並且“買一送二”,讓主角蕭秋水體內塞進了三個靈魂:現代打工人肖明明、根正苗紅的少俠蕭秋水,以及黑化大佬李沉舟。好傢伙,這等於讓成毅一個人扛起了一台“精神分裂”的大戲!

這種設定對演員無疑是地獄級難度,但從目前釋出的片段看,成毅似乎接住了這份挑戰。據說他在片場能在三種人格間無縫切換,快到讓導演都嘖嘖稱奇。這功力並非空穴來風,回顧他在《沉香如屑》里,就已經在隱忍神尊應淵和瘋批帝君玄夜之間切換自如,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質拿捏得恰到好處。

為了讓觀眾能清晰分辨這“三位一體”,成毅在細節處理上顯然下了苦功。肖明明的“社畜”頹喪感、蕭秋水的俠義正氣、李沉舟的陰鴸邪魅,據說連握劍的姿勢、走路的步態都設計了微妙的區別。這份對角色的精雕細琢,值得一個大大的讚。

“魔改”風波起,武俠的魂還在嗎?

但是,“穿書+多重人格”這劑猛藥,也毫不意外地點燃了爭議的導火索。原著黨幾乎是哀鴻遍野,痛斥編劇將溫老先生的江湖快意改得面目全非。“系統任務”、“復活甲”這些網游感十足的元素被強行植入,在他們看來,這簡直是對傳統武俠精神的公開“處刑”。

當然,也有年輕觀眾覺得這種融合挺帶感,夠“下飯”,夠“電子榨菜”。但我始終認為,武俠劇的改編,創新可以有,想像力值得鼓勵,但絕不能丟掉那個“俠”字所承載的風骨與道義。如果抽離了內核,只剩下獵奇設定和工業糖精,那它和流水線上生產的速食網文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劇組似乎也意識到了劇情改編上的風險,試圖在視覺層面找補。號稱耗時三年打造了200多件非遺冷兵器,聽起來誠意滿滿。可觀眾的目光是雪亮的,預告片里宋代風格的建築上赫然掛著充滿科技感的LED任務進度條,這種強烈的時空錯位感,讓人一秒出戲,吐槽這到底是武俠片場還是“穿越”事故現場?

娜扎顏值依舊,“演技”再成槽點?老牌帥哥能力挽狂瀾?

讓局面更顯複雜的,是女主角古力娜扎的選角。她在劇中飾演的蕭雪魚(原著為唐方,劇版有改動),雖然美貌依舊能打,但其表演再次引發了不少討論。不少觀眾直言“美則美矣,靈魂稍欠”,認為她未能精準傳達出角色愛恨交織的複雜內心,某些特寫鏡頭甚至被調侃“像在拍口紅廣告大片,情緒濃度不夠”。

更讓人憂心的是坊間流傳的女配加戲傳聞。倘若真如傳言所說,為了突出某些“看點”而大幅削減本應厚重的權謀線,甚至加入“濕身誘惑”等橋段,那恐怕這部劇就真的離“掛羊頭賣狗肉”不遠了。

萬幸,演員陣容里還有張智霖這張王牌。年近五十的他飾演燕狂徒,依舊魅力不減當年,預告中徒手捏碎酒杯的狠厲眼神,瞬間讓人夢回那個瀟灑不羈的陸小鳳時代。希望這位老牌帥哥能憑藉過硬的演技,為這部劇注入一些急需的陽剛硬朗之氣,稍稍平衡一下可能的“脂粉氣”。

慢鏡頭的武打,是美學探索還是技術倒退?

除了文戲,武打更是武俠劇的生命線。《赴山海》的動作戲,據說成毅在綠幕前搏命完成了高難度的湯瑪斯全旋。然而,這份努力在正片預告里,卻似乎被無處不在的慢鏡頭切割得支離破碎。精彩的動作設計一旦陷入慢放的泥沼,往往就失去了應有的力量感與流暢度,被觀眾吐槽更像是“藝術體操”而非淩厲打鬥。

這種對慢鏡頭的濫用,幾乎成了近年來古裝武打戲的通病。觀眾們開始越發懷念徐克電影裡那種寫意又生猛的暴力美學,懷念早期港片裡拳拳到肉的實在感。當技術進步了,我們看到的打戲反而“慢”下來了,這不能不令人深思。

結語:武俠劇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

《赴山海》無疑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它試圖在傳統武俠的基底上,嫁接時下流行的元素,渴望能同時抓住原著粉、演員粉和尋求新鮮刺激的年輕觀眾。但這種“我全都要”的策略,往往走在鋼絲線上,極易兩頭不討好。成毅的表演越是亮眼,劇本與製作上的爭議就越發顯得刺眼。

這部劇最終會成為新派武俠的一次成功探索,還是淪為“魔改”浪潮中的又一個典型案例?現在下定論為時尚早。但無論結果如何,都希望未來的武俠劇創作者們,在追求創新與迎合市場的同時,能時常回望,別忘了那個最初吸引我們的、快意恩仇又重情重義的“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