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產業加速向智能化轉型的當下,“全民智駕”成為熱門話題,不少車企紛紛投身其中,試圖讓智能駕駛走進千家萬戶。但智駕普及全民究竟是否可行?專家們從技術、市場、法規等多個角度給出了見解。
從技術層面來看,專家們認為雖然智能駕駛技術近年來取得顯著進展,像高速NOA和自動泊車等功能逐步成熟,但距離真正成熟還有一段路要走。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指出,目前市場上的NOA大多處於L2級到L2+級的智慧輔助駕駛階段,還遠未達到完全自動駕駛的水準 。部分智駕系統在複雜路況下,如惡劣天氣、道路施工或標識不清時,表現仍不盡人意,應對能力存在較大局限。比如在暴雨天氣中,感測器的精度會受到影響,導致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出現偏差,從而增加事故風險。不過,也有專家持樂觀態度,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如DeepSeek的應用,有望降低端到端自動駕駛大模型算力和演算法的技術門檻,加速智駕技術的成熟 。
在市場接受度方面,智慧化已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發佈的報告顯示,90%的消費者願意為高階智能駕駛服務額外付費,其中30%甚至願意支付1萬元以上 。這表明市場對智駕有較高的需求和期待。但智駕系統的價格和穩定性仍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過去,智駕系統往往搭載在高端車型上,價格昂貴,普通消費者難以觸及。如今,比亞迪、長安等車企將高階智駕下沉至10萬元級車型,降低了消費者的體驗門檻。然而,一些低價智駕方案的穩定性和實際體驗還有待提升,若不能給消費者帶來良好體驗,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智駕的信任和接受度。
法規政策也是智駕普及繞不開的話題。當前,智駕相關法規尚不完善,尤其是在事故責任認定方面存在模糊地帶。儘管法規要求駕駛員在使用智駕輔助系統時手不離方向盤,但實際中駕駛員脫手駕駛的情況屢見不鮮,一旦發生事故,車企、駕駛員、演演算法供應商之間的責任難以明確劃分 。北京、上海等地雖已發佈自動駕駛相關法規,但全國範圍內統一、完善的法規體系仍未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智駕的大規模普及。
智駕普及全民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良好前景,但面臨的技術、市場、法規等挑戰也不容忽視。只有當技術成熟、市場認可、法規完善等條件都滿足時,智駕才能真正走進千家萬戶,讓全民享受到智慧出行的便捷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