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僅是交通工具的進化,更是城市文明向三維空間拓展的里程碑。隨著技術成熟、法規完善與生態共建,“空中通勤”將從富豪的奢侈體驗逐步走向大眾生活,開啟人類出行的全新維度。正如Alef首席執行官所言:“我们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路。” 而這條無路之路,正由Model A的螺旋槳劃破長空,徐徐展開。
技術突破:重新定義陸空交通。由馬斯克參投的Alef Aeronautics公司推出的Model A,作為全球首款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適航認證的純電動垂直起降飛行汽車,不僅標誌著技術突破,更預示著低空經濟時代的全面開啟。
Model A的設計顛覆了傳統交通工具的形態。其採用內置螺旋槳的網狀碳纖維框架,車身外觀與普通轎車無異,卻能通過旋轉座艙90度實現飛安模式切換。這一創新設計既保留了地面行駛的便捷性,又通過垂直起降(VTOL)技術突破了城市空間的限制。
技術參數上,Model A搭載特斯拉4680電池組,地面行駛續航達322公里,飛行續航177公里,最高時速240公里,並運用了SpaceX火箭發動機的向量推進技術,3秒內即可完成0-96公里/小時加速。此外,其模組化分體式結構(如奇瑞的類似專利)支援飛行模組與座艙靈活組合,為未來多場景應用奠定基礎
儘管Model A售價高達30萬美元(約217萬元人民幣),但其預售表現遠超預期。截至2025年初,訂單量已突破3300台,總金額超70億元,反映出高凈值人群對前沿科技的強烈需求。Alef公司同步推進技術反覆運算,計劃於2035年推出售價僅3.5萬美元的Model Z,續航提升至飛行480公里、地面352公里,進一步降低消費門檻。
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全球飛行汽車市場規模將在2040年突破1萬億美元,2050年達9萬億美元,其中城市空中交通(如空中計程車)將成為核心應用場景。中國低空經濟同樣迅猛發展,預計2035年市場規模達3.5萬億元,小鵬匯天、奇瑞等企業已加速佈局,推動產業化落地
Model A的商業化之路仍面臨多重挑戰。飛行汽車需同時滿足航空器與機動車的安全標準。例如,Model A雖獲FAA適航認證,但地面行駛仍需通過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審批,且飛行高度、空域管理規則尚待完善。電池能量密度、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智能化升級亟待突破。
駕駛員需兼具飛行執照與汽車駕照,公眾對低空安全的疑慮亦需時間化解。
然而,政策支援為行業注入信心。中國《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鼓勵飛行汽車研發,美國則通過適航認證加速技術驗證。基礎設施方面,深圳至珠海的首條eVTOL商業航線計劃於2025年開通,15分鐘直達的“打飛的”模式或成現實
Model A的意義不僅在於交通工具的革新,更在於其對城市空間的重新規劃。分層立體交通網路將緩解地面擁堵,而“飛行汽車+自動駕駛+腦機介面”的技術融合(如Model A接入Neuralink模組)可能徹底改變出行邏輯。未來,通勤者可通過智慧系統自動切換陸空模式,實現“門到門”的無縫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