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美容、王凱
春日的田野上,處處生機盎然,“新”意湧動。
走進寧波余姚市菜富通果蔬專業合作社的田間,一台靈巧的遙控自走式收割機正在穿梭作業。操作員按下手柄,兩條履帶便緩緩向前滾動,齒輪切斷榨菜莖部,圓滾滾的榨菜頭順著傳送帶“跳”進了筐內。
“‘新兵’+‘新種’,今年榨菜收穫季含‘新’量翻倍!”該合作社負責人王煥淼看著地里半人高的榨菜,笑得眉眼彎彎。他告訴記者,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選育的“甬榨8號”“甬榨9號”,不僅讓困擾農戶多年的榨菜機械化採收有了全新突破,而且實現了瘤狀莖畝均增產10%以上。
收割機刀片翻飛處,暗藏寧波農業科技人員十多年磨一劍的故事。
傳統榨菜根莖基部貼地生長,每年需要人工收割,從事榨菜種植多年的王煥淼算過一筆賬:單是收割榨菜人工費至少1500元/畝。
餘姚是“中國榨菜之鄉”,全市栽培面積7萬畝。面對勞動力緊缺的情況,每年的採收季成了農戶“甜蜜的負擔”,大夥都盼著有一款適合機械化採收的榨菜品種。
早在10多年前,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作物所所長孟秋峰團隊就開始了榨菜機械化採收的研究。通過分析榨菜基因組資料庫,他們將優質父本母本的基因進行精準配對,確保每組“CP”都能產出理想的後代。榨菜品種則從“甬榨2號”反覆運算到如今的“甬榨9號”,榨菜的莖基“拔高”到離地2釐米,首次達到了機械化採收的標準。另外,新品種的每畝密度由2萬株減少到1.2萬株至1.510,000 股,密度小了,單產反而增加了。
此時,近百公裡外,海曙區洞橋鎮的吳冬荷農場剛運走2010,000 股“思壯7號”嫁接西瓜苗,奔赴多個省份的瓜田。
在育苗大棚里,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蔬菜所副所長嚴蕾豔托起一盆肥綠的種苗,自豪地說:“這可是800份南瓜種質資源裡‘掐尖’選出來的寶貝。”“思壯7號”是瓜類砧木品種之一,適應多生態區,它讓寧夏沙地里長出江南甜瓜、海南高溫季產出脆爽紅瓤。
“我們農場做嫁接育苗已經十多年了,一直用市農科院的品種,僅‘思壯7號’一個砧木品種,年嫁接育苗量就逾16510,000 股。”該農場負責人吳冬荷說,由於這款砧木品種嫁接成活率高,抗病耐逆性好,用其嫁接的西瓜苗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眼下,正是苗子出售的好時節,吳冬荷的手機里存著全國客戶的實時訂單。“從前怕苗子水土不服,現在‘思壯7號’走南闖北。”她最得意的是雲南客戶反饋:用寧波砧木種的西瓜,前期不死棵,後期不炸瓜,每畝至少能多收250公斤的西瓜。
據嚴蕾艷介紹,目前,“思壯7號”除青海、西藏和港澳臺地區之外,在我國其他省份均有應用,年推廣面積50萬畝左右,新增產值3億元以上,“而且,農藥化肥的使用量減少三成,大大減少了瓜類栽培對環境的污染”。
從適合機械化操作的“甬榨8號”“甬榨9號”,到走南闖北的“思壯7號”,“寧波種”向種業核心領域邁進的步伐愈發堅定——
“甬甜”“甬蜜”等系列西甜瓜,榮獲2025中國種子大會金獎品種,實現跨區域助力新疆庫車等地瓜農增收致富;“夢”系列憑藉卓越品質,助力寧波草莓登上全國優質農產品榜單;“甬馬1號”的推廣,讓寧海胡陳馬鈴薯改良率攀升至70%以上,畝均產值超萬元……
它們的背後,是寧波農業科技人員將試驗田和農戶的田間地頭緊密相連,共同書寫的“新”故事。這個故事,早已跨越了時序更迭,也不囿於這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