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2日電(記者王春燕、連振)位於東北地區的西遼河幹流在斷流27年後,10日實現全線過流。這件西遼河兩岸群眾奔相告的“大喜事”,值得上一次“熱搜”。
與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相比,西遼河的知名度並不高。但如果談到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提起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想到“內蒙古糧倉”“中國黃牛之鄉”……這些都與西遼河息息相關。
這條原本奔湧在山谷與草原之間的大河,在過去20多年遭遇了“滅頂之災”。1998年以來,隨著西遼河流域內降雨減少,農業生產擴張等原因,西遼河幹流常年斷流,西遼河流域生態一度岌岌可危。
2020年,水利部對西遼河流域展開水資源統一調度,幹流水頭得以每年向下游延伸,並終於在今年4月10日實現全線過流。
4月10日,西遼河幹流水頭通過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門達鎮太平庄村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西遼河兩岸百姓的“大喜事”。
西遼河常年斷流,讓“河”的概念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很多河道變成了耕地,原本的輪廓逐漸模糊。
今年3月以來,圍觀西遼河水頭成了當地不少群眾的每日功課,不少網路主播乾脆開著直播追著水頭走。
“河道過流能夠有效補充河道生態水量,改善河流生態環境,促進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對緩解河道斷流、地下水超采、草場沙化等生態問題意義重大。”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水務局副局長楊昭武說。
這是在內蒙古通遼市,西遼河水穿城而過(無人機照片,4月6日攝)。新華社發(王金 攝)
——這是生態治理的一劑“強心針”。
西遼河不僅是沿岸百姓的母親河,它流經的區域也是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主戰場。科爾沁沙地橫跨內蒙古、吉林、遼寧三省區,沙地面積達7760萬畝,在內蒙古通遼市境內佔52.7%。
對於西遼河幹流全線過流,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工作站站長朝克吐說:“這是個好兆頭!”在這名與風沙搏鬥了30多年的治沙專家看來,有效的生態治理,能遏制土地沙化趨勢,提升沙地涵養水源能力。
這也是朝克吐在過去30多年反覆驗證過的道理,因為科爾沁左翼後旗千余萬畝沙地中現在分佈著500多個大大小小的湖泊濕地。在10年前,這裡的湖泊濕地還只有30多個。
天鵝、大雁等對生態環境品質要求較高的候鳥陸續回歸,流域生機逐漸復甦,重新煥發生機。
圖為科爾沁沙地中的湖泊濕地。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這是探尋中華文明的一條河。
西遼河平原,孕育了流域內璀璨奪目的人類文明。
小河西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這些文化形態的發現地、命名地均在西遼河流域。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串聯起這片土地上的過去與現在。
看著西遼河的一泓清水,常年深耕西遼河文化的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張鐵男說:“西遼河是一條自然的河流,滋潤著沿岸的草木生靈;也是一條文化的河流,傳承著世代生民的文化基因。”
4月7日,這是位於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境內的哈民遺址保護展示館內景。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無形的河、有形的河,在這片土地上彙聚,潺潺流水彷彿在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吟唱著一首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