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东吴到达过台湾这件事主要依赖于文献记载,如果说“确凿证据”指的是考古发现,也能找到相关线索,这点放在后边说。
先看史料記載:
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三國志·卷四十七》
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带着甲士万人去探索夷州及传说中的亶洲(秦始皇求仙药的地方)。
夷州现在公认就是台湾,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至于亶洲有说是海南,有说是日本,还有说是印尼的,我个人倾向于是日本。
卫温和诸葛直坐船出发后,没能找到亶洲,但是去到了夷州,最终带着夷州本地数千人返回。
问题来了,卫温和诸葛直出海遭遇了什么?
《全琮传》有记载:
初,權將圍珠崖及夷州,皆先問琮,琮曰:“以聖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異域,隔絕障海,水土氣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轉相污染,往者懼不能反,所獲何可多致?猥虧江岸之兵,以冀萬一之利,愚臣猶所不安。”權不聽。軍行經歲,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權深悔之。後言次及之,琮對曰:“當是時,群臣有不諫者,臣以為不忠。”
《三國志·卷六十五》
孙权曾就出兵围攻珠崖和夷州的事情咨询过全琮,全琮给出的建议是:这地方“隔绝障海,水土气毒”,咱们的士兵去肯定会染上疾疫,用这些士兵的生命去换取万分之一的小利,实在不值。
孫權不聽,出兵一年後敗歸,兵卒生病染疫死去者十之八九。
同样的,这件事陆逊也劝谏过孙权:
權欲遣偏師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諮遜,遜上疏曰:“……臣反覆思惟,未見其利,萬里襲取,風波難測,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驅見眾,經涉不毛,欲益更損,欲利反害。……”權遂征夷州,得不補失。
《三國志·卷五十八》
陆逊的说法和全琮差不多,都是“必致疾疫”,得不偿失。
全琮和陆逊的劝谏可以作为卫温和诸葛直这次出海行动的印证。
此外,同时期东吴丹阳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当时夷州的风土人情,只是此书已经流失,主要内容记载在宋代类书《太平御览》之中:
《臨海水土志》曰: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畫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魊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鄣。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
《太平禦覽·四夷部一·東夷一》
原文很长就不贴完了,感兴趣的自己检索,《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夷州(台湾)的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文化习俗等方面,是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
沈莹之所以能得知这些信息,肯定与卫温和诸葛直那次出海行动有关,毕竟他们带回了数千夷州人。
最后来说说考古发现。 据林惠祥所编著《台湾人 Ban 的原始文化》(1930年)附录的《中国古书所载台湾及其番族之沿革略考》记载:
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见指掌型之古礴,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絶无疑疑义。
说日据台湾时期日本人在台北发现过指掌型的古砖,经考证确认其属三国时代。
吴壮达在《台湾的开发》中也提到了:
再次,从近代在北台湾地方考古学上所提供的材料来说,也可能有助于証明二三O年之役的对象是北台湾这一点。 例如日占时期在台海的北部台发现指掌型古砖,据推断应属三国时代的产物。 关于这种古砖的发现,与其说是由于当时台湾与大陆之间进行经济交换的结果,毋宁说是这次远征所遗留的物証。
吴壮达教授直接将指掌型的古砖和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卫温和诸葛直的这次远征联系起来。
只不过关于这块指掌型的古砖并未查到其它信息(被日本人带走了? 还是遗失了? ),有知情者还请评论区补充。
综上,东吴到达过台湾这件事并无争议,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已经是实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