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譚先生(化名)去年體檢時做了人生第一次胃鏡,結果出來,胃沒問題,卻“揪出”食管上有三處可疑病灶,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早期食管癌。
隨後,他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接受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完整去除了病灶,很快便順利出院了。今年複查,未發現異常,譚先生感到慶幸。
“早期食管癌一般是無癥狀的,通過胃鏡檢查早期發現、有效干預,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科全提醒,高危人群應接受胃鏡篩查,發現異常早診治,守護食管健康。
胃鏡查出食管多處異常
內鏡下完整剝離癌變病灶
拿到體檢結果,看到胃鏡檢查報告上“食管粘膜紅斑”的描述,譚先生有些不安。在老家醫院,醫生建議他進一步排查,但工作太忙,拖了一個多月後他感覺吞咽有輕微異常,才再次走進醫院。在進一步的胃鏡檢查中,醫生發現他食管有多處粘膜病變,病理檢查提示已發生癌變。
他慌了神,這下不敢再拖延,馬上前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求醫。住院后,醫生用染色放大技術為他做高清胃鏡檢查,發現三處病灶,診斷為早期(T1a)食管多發癌。
明確診斷後,該院消化內科主任陳科全帶領團隊為譚先生實施了食管早期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手術當天,在胃鏡鏡頭下,醫生團隊先精準標記好三處病灶的病變範圍,隨後做粘膜下注射,再小心翼翼地沿著粘膜下層完整剝離病灶。
術后,三個送檢標本的病理提示分別為鱗狀上皮重度異型增生/原位癌、鱗狀上皮輕度異型增生以及黏膜內癌。同時,病理證實切下來的標本邊緣乾淨,也就是說,通過內鏡下剝離術,譚先生的多發早期食管癌病灶被完全切除了,出院后也無須接受其他治療,生活很快回歸正常。
半年後,再次接受胃鏡複查未發現異常,譚先生深感慶幸。
警惕!這些危險因素很傷食管
在問詢譚先生病史時,醫生發現,他雖不抽煙,也少喝酒,但日常喜歡吃燙的食物,也愛吃醃制的鹹菜,經常有反酸、燒心的癥狀。
“食管癌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長期不良刺激累積到一定程度產生的病變。”陳科全提醒,以下這些危險因素,可能正在悄悄傷害你的食管:
1.喜歡“趁熱吃”:不少人講究食物“趁熱吃”,喝功夫茶也喜歡“燙嘴”的。但長期飲用超過65℃的熱茶、熱粥、熱湯,經常吃太燙的食物,可能導致食管粘膜反覆受損,一開始只是炎症反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增大癌變風險。
2.長期食用醃制食品:醃制食品中含有較高的亞硝酸鹽,可轉化為一類致癌物——亞硝胺;所以,長期大量攝入醃制食品,也可增大食管癌等癌症的發生風險。
3.長期吸煙過量喝酒:吸煙時有害物質可直接進入食管,刺激到食管粘膜;而過量飲酒、特別是高度酒易損傷食管粘膜;如果煙酒不停,患食管癌等癌症的危險因素更進一步疊加。
4.反覆炎症未有效控制:反流性食管炎、巴瑞特食管炎等慢性炎症若長期得不到控制,可導致食管粘膜損傷未能有效修復,加大癌變風險。
早期食管癌一般無癥狀
建議高危人群胃鏡早篩
“早期食管癌一般是無癥狀的,偶爾可能出現輕微的吞咽不適,如果能早期發現、有效干預,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陳科全指出,食管癌的防治,早篩是關鍵,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更應及早篩查:
1.年齡≥40歲,特別是來自食管癌高發地區的人群;
2.有食管癌家族史者;
3.有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或出現不明原因上消化道癥狀的人群;
4.其他高危因素,如:長期吸煙、重度飲酒、愛吃燙食及醃制食物、口腔衛生狀況不良等。
如何通過篩查,精準“捕捉”到食管上的癌變跡象?
“現在有高清胃鏡,還可以藉助染色放大技術,以後甚至還有更精細的顯微鏡——細胞內鏡。”陳科全解釋說,通過高清電子胃鏡放大數十倍,可捕捉肉眼無法察覺到的食管粘膜異常;還可以採用高清電子染色技術,它能強化顯示血管和表面結構,與病理相佐證,有助於進一步明確診斷;而細胞內鏡則是更貼近的“偵察兵”,有望幫助觀察到粘膜層細胞結構是否存在異常。
內鏡下剝離術
讓治療更微創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新設備的出現,早期食管癌的診斷將越來越精準。”陳科全坦言,正是早篩的精準度提高了,一些較早期的食管癌患者,確診時病灶仍局限在粘膜和粘膜下淺層,未出現淋巴結轉移。這種情況下,可實施內鏡粘膜下剝離術,將病變的粘膜完整地剝離,實現早期根治。
“這種微創技術可一次性徹底切除一定面積的淺表病變,提高治癒率、降低復發率。”據陳科全介紹,如果病理明確診斷是淺表型食管癌,病灶局限於粘膜層(T1a)和粘膜下層(T1b)、浸潤小於200微米,可以考慮通過內鏡下剝離術切除。
“有研究表明,能通過內鏡下治療的早期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可超過90%。”陳科全強調,“因此,早篩早診治是關鍵。”他建議食管癌高危人群接受內鏡篩查,發現異常及時干預,特別是早期病灶適合接受內鏡下治療的,預後相對更理想。不過,術后仍應定期隨訪,如果半年內胃鏡複查沒發現異常,可延長到每年再做一次胃鏡複查。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梁博、韓文青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