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埃及貓
排版編輯 | Joy
馬丁·斯科塞斯:“把我的電影還給我,我要去賣給Apple TV+,我當初就該這麼幹的!”
3月26日,由好萊塢知名喜劇人塞斯·羅根自導自演的美劇《片廠風雲》,上線流媒體平臺Apple TV+后大獲好評。
該劇講述了一家歷史悠久的好萊塢電影製片廠,在一個藝術與商業日益難以共存的世界中努力掙扎的故事。
不僅有馬丁·斯科塞斯、查理茲·塞隆、保羅·達諾、安東尼·麥凱、朗·霍華德等多位影壇名人本色出演,還公然開涮好萊塢商業模式的各種積弊。
創作尺度之大,令行業震動。
截至目前,《片廠風雲》已在爛番茄影評網站上收穫95%新鮮度,Metacritic網站打出80分的高分。
《時代週刊》稱讚該劇是“2025年迄今為止最好的劇集,也是好萊塢多年來最犀利的自畫像之一”。
△ 源自時代周刊報導
《泰晤士報》則稱,“劇情的每一次轉折都讓人想到好萊塢黃金時代,在愚蠢、諷刺和多愁善感之間小心翼翼地走鋼絲。舊好萊塢的太陽或許正在落下,而今年最好的新喜劇則在冉冉升起。”
△ 源自泰晤士報報導
劇中,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被好萊塢高管“綁架版權”后怒不可遏地咆哮,揚言將新片賣給Apple TV+才是最正確的決定,更是引發了業界熱議。
畢竟這段充滿戲劇張力的名場面,不但還原了他2023年將《花月殺手》交由 Apple TV+出品的真實選擇;
還相當於給Apple TV+打出一劑響亮廣告,明示Apple TV+已然成為作者型導演逃離傳統製片體系桎梏的 “新諾亞方舟”。
近些年Apple TV+出品的高品質文藝佳作,更佐證了這種現象。
電影領域既有首部奧斯卡最佳影片流媒體之作《健聽女孩》,又有馬丁·斯科塞斯《花月殺手》斬獲10項奧斯卡提名;
因此,Apple TV+陸續吸引著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等頂級導演及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詹妮弗·勞倫斯、湯姆·漢克斯等巨星加盟。
可以說,今年《片廠風雲》的熱播,已經赤裸裸地將Apple TV+等流媒體平臺與好萊塢傳統製片廠的差異衝突擺在眼前,成為了觀察好萊塢式困境與Apple TV+破局的絕佳切片。
同時區別於好萊塢自我審視的迷茫,這部用 Apple TV+展現的好萊塢故事,反而提供了另外的新鮮視角。
01 Apple TV+眼中的好萊塢:橫衝直撞的焦慮
《片廠風雲》最吸引人之處,莫過於以 Apple TV+的視角,呈現好萊塢電影生態暴露出的頑疾。
曾經,好萊塢著名製作人如詹姆斯·卡梅隆、克裡斯托弗·諾蘭、昆汀·塔倫蒂諾、甚至包括馬丁·斯科塞斯在內,都對Apple TV+、Netflix等流媒體平臺崛起多有抨擊,認為其存在會削弱電影的藝術價值。
如今Apple TV+卻反將一軍,犀利吐槽起好萊塢傳統製片的短板,例如資本捆綁創作、原創力流失、內容同質化、過度依賴經典IP等。
這種反轉本身就值得玩味。
劇中,以馬特為首的好萊塢高管,頻繁陷入商業與藝術的兩難交鋒,卻始終無法給出解決之道。一邊為了升職加薪,趨炎附勢不懂電影的老闆,一邊又困在自以為是的情懷圈套中無法自拔。
頭三集看下來,更像是Apple TV+通過馬特的職場困局,起底好萊塢內部新老派系的觀念衝突:
他的迷茫、虛榮、執著,折射著好萊塢內部不同崗位的聲音;而馬特作為協調者,多數時刻未能有效調和各方矛盾,反成為危機的催化劑,實質反映出了好萊塢的系統性困局。
第一集,馬特表現得像一個職場老油條,但在業務操作的過程中,卻拿捏不好資本與創作之間的平衡,更沒有敏銳的公關意識。
始終在項目策劃中來回搖擺,一份酷愛飲料贊助的商業電影就令他犯了難。
老闆提議酷愛可以照搬2023年《芭比》成功的路線,沿用經典IP,或拍成類似漫威的“超級英雄”,形成“酷愛俠宇宙”,最好還能加入TikTok中熱門的曳步舞。
馬特卻走起了文藝片路線,用兩億美金請來馬丁·斯科塞斯掌鏡,而後者則要把歷史上震驚全球的“鐘斯敦邪教事件”改編成電影。
*備註:鐘斯敦邪教事件是1978年11月18日,在美國發生的一起震驚世界的慘案。在這一事件中,邪教組織頭目脅迫教徒喝下氰化物,導致913人中毒身亡,其中包括276名兒童,相傳,當時兌了氰化物的飲料就是“酷愛”,這幾乎是其品牌歷史中最大的黑料。
最終,不敵老闆構想,馬特得罪了老斯科塞斯,留下一地雞毛。
第二集,馬特以一個職場混子的形象,參與進劇組拍攝。
導演為趕天光搶拍,他卻執意在鏡頭中增加角色吸煙的動作。劇組全員抗議,卻為了拉攏資金被迫妥協。
此外,現場他大聲喧嘩,拍攝關鍵時突然尿急,甚至直接在片場摔倒,鬧劇般的插曲也讓拍攝團隊因他暫停工作,險些釀成事故。
到了第三集,馬特與朗·霍華德因"剪輯權"爆發的肢體衝突,更是將戲劇張力推向荒誕邊緣。
這位憑藉《美麗心靈》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等榮譽的大導演,在鏡頭前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失控,傳遞出對當代好萊塢老派導演焦慮的極端映射。
象徵在行業代際更迭的壓力下,他們的創作權威與藝術堅持,也正在被新時代的規則解構。
無論這個體系曾經多麼金光閃閃,如今已淪為資本的提線木偶,而從業者們則越努力越焦慮。
02 好萊塢式迷茫:製作模式殭化,與創新滯後
《片廠風雲》中,Apple TV+眼裡的好萊塢是焦慮,好萊塢看待自己則是迷茫;
而現實中,迪士尼作為好萊塢的經典標杆,近些年來面臨的困境也不容忽視,迪士尼的影視業務正經歷劇烈陣痛。
今年 3 月全球公映的真人版《白雪公主》製作成本高達 2.7 億美元,卻慘遭口碑和票房雙重滑鐵盧 —— 爛番茄新鮮度僅 40%,IMDb 評分低至 1.6 分,全球票房截至 4月10日僅有1.75 億美元,成為迪士尼近年來最大的虧損專案。
“白雪公主”的選角是主要問題之一,主演瑞秋·齊格勒膚色與原著形象不符,引發了廣泛批評。
此外,電影試圖通過賦予白雪公主“獨立女性領導者”特質來迎合現代觀眾,但這種改編卻導致了敘事割裂,受到了輿情反撲。
真人翻拍經典IP是迪士尼填補原創力不足、降低影視投資風險的一張“安全牌”,《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全球票房均超過10億美元即是證明。
然而,這種模式只能飲鴆止渴。近年來,觀眾對真人翻拍電影的審美疲勞日益明顯,對“炒冷飯”的反感不斷加劇。
2023年,迪士尼沒有一部電影票房突破10億美元——這是自2014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期間上映電影包括製作成本超 2.5 億美元的《小美人魚》;與皮克斯工作室聯合製作發行的《瘋狂元素城》;原創電影《星願》等等,並且最終口碑也遠低迪士尼預期。
究其原因,大多集中在翻拍經典引起觀眾審美疲勞,或劇情空洞乏味等方面。而2025年《白雪公主》的慘敗讓這一切到達了最低谷。
為了“進入新時代”,老牌巨頭迪士尼也進軍流媒體,在2019年推出了Disney+;
Disney+雖背靠龐大自有IP庫,可內容同質化問題嚴重,主要依賴經典IP續集和衍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長期將導致使用者流失。
△ Disney+吸引使用者訂閱主要依靠迪士尼的IP片庫
而Apple TV+則通過《花月殺手》等高品質原創自製內容,積極滿足著使用者對新鮮內容的需求。
據平臺財報,2024年第四季度Disney+流失了70萬訂閱使用者,總訂閱用戶數降至1.246億,在用戶增長速度上不及2019同年上線的Apple TV+,更與Netflix2.827億訂閱使用者、亞馬遜的Prime的2.3億會員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迪士尼的困境並非個案,而是整個好萊塢的縮影。
當流媒體平臺用創新驅動內容生產,傳統製片廠的“故事配方”和“工業化流水線” 恐怕已難以為繼;
若不能及時調整策略,加強原創內容的製作,好萊塢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03 頭部科技公司:引領影視的未來,已是大勢所趨
近年來,以蘋果為代表的科技公司,憑藉其雄厚的資金優勢、靈活的商業模式和對使用者需求的敏銳洞察,對“影視原創內容”的投入力度空前,正在深刻改變著全球影視行業的格局。
Apple TV+自2019年上線以來,對原創內容庫的累計投入超過200億美元,年均投入約為40-50億美元,這一數字已經遠超許多傳統製片廠的年度預算。
這來源於Apple TV+始終貫徹“精品導向、質量優先”的製片策略,以“少而精”的內容佈局聚焦高藝術價值作品的打造。
這種策略不僅贏得了觀眾的認可,更吸引了追求高品質創作的團隊紛至遝來。於是可見,Apple TV+近些年陸續推出了多部藝術價值頗高的高分影視作品,並在全球市場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2021 年《足球教練》憑藉暖心勵志的故事和高品質製作,提名金球獎最佳喜劇類劇集;
同年,科恩導演的《麥克白的悲劇》以黑白影像重構莎士比亞經典,展現了Apple TV+在內容創新上的野心。
△ 《麥克白的悲劇》劇照
2022年《健聽女孩》成為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流媒體電影,直接提升了Apple TV+在高端影視領域的聲譽;
2023年,由蘋果投資,雷德利·斯科特導演,耗資2億美金完成的“巨制”《拿破崙》全球發行,雖然票房口碑失利,但證明瞭科技公司對藝術家的寬容度;
△ 《拿破崙》票房血虧,蘋果根本不在乎?
2024年《花月殺手》斬獲10項奧斯卡提名,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藝術電影領域的地位。
巨額的投入,換來了傳統電影行業的正視、甚至還有尊重。
據第三方研究機構 Self Financial 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3月,Apple TA+原創內容僅有271部,其在IMDb上的平均評分為 7.01/10,高於Netflix的 6.75/10 和 Amazon Prime Video 的 6.59/10。
這種不惜重金、以品質為核心的競爭策略,不僅鞏固了Apple TV+在流媒體市場的差異化優勢,也為全球影視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杆。
如今,科技互聯網公司早已不再是影視產業的 “外來者”,很可能是規則的制定者與內容的構建者。
哪怕在國內,以貓眼、阿裡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也從電影票務、宣發渠道穩步向前端產業升級,成為具有“一站式服務能力”的電影出品公司,印證了這一趨勢。
在全球範圍內,科技公司引領影視未來的力量已不可逆轉。
當馬丁·斯科塞斯在《片廠風雲》中感歎:“早知道就把電影賣給Apple TV+”時,這不僅是導演的個人選擇,更預示著一個時代的轉向。
時代,真的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