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打卡計劃#
“我,山東人,2年去過山西18次,認為最好吃的“面”,還是這10種”
麵團在案板上低語著四千年前的月光。
陶寺石磨盤磨出的何止麥粉,分明是祖先手心的紋路。
母親揉面總說"三光"——手光盆光面光,這分明是黃河留給三晉的生存密碼。
你看街角那團白霧裡,刀削麵躍入沸水的弧線,多像平遙古城牆上掠過的燕子。
麥香牽著遊子的衣角走遍山河。
栲栳栳蜂窩里蓄著雁門關的霜,胡卜湯滾著關公故里的熱腸。
寒食節柳枝上的面燕子,是介子推留在人間的魂;
臘月廿三粘灶糖的甜,藏著山西人敬神又逗趣的憨。
當五星酒店雕出牡丹麵塑,誰家窗櫺還歇著奶奶蒸的寒燕兒?
「刀削麵」
一碗帶著江湖氣的三晉魂。
傳說元朝時蒙古人收刀防漢人造反,十戶共用一把廚刀。
某日老漢取刀不得,撿塊薄鐵皮削麵,意外成就這“鐵片飛花入鍋”的絕技。
正宗刀削麵得用特製弧形刀,麵團揉得硬如石,師傅左手托麵,右手揮刀,
面片如流星趕月落入滾湯,每分鐘能削二百刀,
根根六寸長,中厚邊薄像柳葉。
這面外滑內筋,軟而不黏,配上秘制臊子,
大同人愛用肉炸醬,太原人喜澆西紅柿雞蛋滷,
再撒把韭菜花、潑勺辣椒油,最後淋點老陳醋。
熱騰騰一碗下肚,從舌尖暖到胃裡。
「聞喜花饃」
山西運城聞喜縣的傳統名點,起源於北魏時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聞喜花饃的製作工藝複雜,經過九道工序和100多道小工序,
全手工揉捏而成,每一個花饃都是獨一無二的。
花饃口感筋道,清香筋道、營養豐富,吃在嘴中,甜中帶香。
其形態纖巧、體量輕盈,曲線與弧度運用得較多,給人以空靈玄妙、繁而不亂之感。
造型精細、色彩豔麗、神態逼真。
「餄餎面」
粗瓷大碗端上來,熱湯裹著筋道麵條直往人心裡鑽。
這面講究現壓現煮,粗陶餄餌床子壓出的麵條帶著手工的溫度,澆頭看似樸實卻暗藏玄機,
炸得酥脆的土豆丁、鹵得入味的豆腐,
配上自家釀的陳醋和潑辣子,吸溜一口,酸辣鮮香直衝天靈蓋。
老晉商們當年走西口,行囊里總揣著曬乾的餄餎面,
如今這碗"家的味道"早成了三晉大地的味覺圖騰,
街邊老店支起三口大鍋,湯霧裡飄著晉中人千年不變的待客熱忱。
「貓耳朵」
相傳李世民行軍至晉中時,百姓將麵團搓成小顆粒狀麵食犒軍,因形似貓耳得名。
這麵團在巧手主婦的掌心裡一搓一推,便成了波浪紋的小貝殼,
煮好后澆上西紅柿雞蛋滷或肉臊子,
吸飽了湯汁的麵疙瘩彈潤筋道,配上山西老陳醋的酸香,
一口一個"小耳朵",麥香裹著熱乎的湯頭直竄腦門。
晉中人家逢年過節必搓貓耳朵,
面案上叮叮噹噹的搓麵聲,是黃土高原最溫暖的煙火氣。
「剔尖」
相傳清末晉商走西口時,廚娘用鐵筷沿碗沿剔出麵條,
形似流星墜地,寓意"剔出晦氣,撥來福氣"。
特製鐵筷在麵糰上一撥一挑,麵條如魚兒游入滾水,
煮好后澆上西紅柿鹵或炸醬,筋道彈牙間透著麥香,
配一瓣新蒜,酸辣鮮甜在舌尖炸開。
逢年節山西婆婆總要露一手,面盆裡"嗒嗒"的敲擊聲,
是刻在晉人骨子裡的鄉音密碼。
「剪刀面」
相傳北魏名將花木蘭出征前,老母親用剪刀快速剪出麵條為她送行,
這“剪不斷”的牽掛化作舌尖上的傳承。
麵團在沸水中現剪現煮,麵條稜角分明如柳葉,裹著濃郁澆頭。
西紅柿酸香配炸醬醇厚,再來勺山西老陳醋,
呲溜一口,勁道彈牙間連湯都喝得精光!
晉中人家逢年過節必露這一手,剪刀起落的嗒嗒聲裡,
裹著山西人“剪出乾坤”的豪邁與煙火氣。
「刀撥面」
這手藝可是省級非遺,老師傅掄起2.5公斤的特製鋼刀,
刀刃帶鐵環叮當作響,一分鐘能"撥"出近千根麵條,
粗細均勻如琴弦,煮出來根根透亮滑溜。
澆頭也講究,肉炸醬配黃瓜絲是經典,熱湯里撒把韭菜花更添鮮。
「山西拉麵」
首推昔陽拉麵,非遺傳承三百年,麵條細如髮絲能穿針,
配著煎肉片鹵子香到舔碗,當地人婚喪嫁娶必備,一碗麵裡全是人情味。
陽泉拉麵更絕,湯頭醇厚麵條彈牙,古代皇帝都賜名“龍須面”,紅白喜事壓軸三碗起步。
太原龍須面細如龍鬚根根分明,澆上老陳醋鹵子直接封神。
上黨拉麵鄉土味濃,長治人從小練扯面,十四歲姑娘不會扯面都怕嫁不出去!
這些面裡全是山西人的豪邁和講究,
吸溜一口筋道爽滑,暖胃又暖心,不吃等於白來山西!
「撥爛子」
這碗用土豆絲裹著麵粉蒸制的樸實美味,藏著晉商駝隊"一鍋烩"的江湖智慧。
老陳醋淋上剛出鍋的撥爛子,熱汽裹著麥香直竄鼻腔,
筷子一挑能拉起金絲,酸香裡裹著土豆的綿沙,
麵疙瘩吸飽了油脂在舌尖化開,配瓣生蒜能多吃兩碗。
晉中人家常拿它當早飯,街邊餐館卻總把它當招牌,
畢竟這口"山西式披薩"早被《山西麵食製作技藝》非遺認證蓋章,
是外地老饕們追著導航也要找的碳水核彈。
「揪片兒」
這碗麵片兒自帶人間煙火氣,晉中老醪糟一澆,
面片兒吸飽了酸香湯汁,嚼起來彈牙又掛汁。
老師傅揪面片像耍雜技,指甲蓋大的面片兒在沸水里翻飛,
撈出來澆上西紅柿醬,呼嚕一口面片兒,再嘬口酸湯,
額頭沁出薄汗,毛孔都透著舒坦。
這手藝傳了上千年,當年關公出征前都要吃碗扯麵,
如今山西女婿上門還得靠這面片兒表忠心。
別小看這土裡土氣的面片兒,它可是山西人刻進骨子裡的家常味兒。
(拍案而起)
夜來巷口面攤還亮著燈,熱氣騰起老高。
(晉中腔)"後生,來碗刀削?管夠!"
鐵片飛花入鍋濺起老陳醋香,麵片兒追著麵燕兒在碗里打旋兒。
吸溜完最後一口,老闆笑著遞蒜:"咋說?美滴很?"
(眨眼)要俺說,這碗里盛的哪是面?是咱老西兒滾燙的魂!
(豎拇指)得,明兒還來鬧他兩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