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的未知和奧秘,吸引太多人仰望星空。而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進行,關於火星的謎題,關於中國航天背後的故事,也在慢慢被解開,慢慢被瞭解。
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火星,我們來了》正式全國發行。該書由著名報告文學作家黃傳會執筆,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為核心,全景式記錄了這一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幕後故事。為了記錄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這一里程碑事件,黃傳會歷時多年深入航太科研一線,以詳實的採訪資料為基礎,通過上百位航太科研工作者的真實經歷,深度還原了“天問一號”從立項論證、技術攻關到成功著陸的全過程。書中不僅披露了探測器研發中的技術突破,如地火通信、自主導航等關鍵細節,更以細膩的筆觸刻畫了工程師、科學家及青年團隊在無數個日夜中的堅守與拼搏。
《火星,我們來了》用文學化的語言將複雜的科學探索轉化為生動可感的故事,既呈現了科研工作的嚴謹性,也傳遞了航太人的家國情懷。作者通過大量人物故事,展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中國航太精神。例如,書中描述了一名工程師為攻克探測器熱控技術難題,連續數月駐紮實驗室;也有年輕科研團隊在疫情封控期間逆行返崗,確保任務進度的感人片段。這些細節不僅讓讀者瞭解航太事業的艱辛,更揭示了集體智慧與個人奉獻交織的力量。
“這本書不是簡單的任務複刻,而是一部充滿人文關懷的英雄史詩。”浙江人民出版社編輯表示,黃傳會的創作突破了傳統科技題材的敘事框架,通過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日常,讓巨集大敘事回歸真實可觸的個體生命,為讀者提供了理解中國航太事業的獨特視角。
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標誌著中國成為全球首個首次任務即完成“繞、著、巡”三大目標的國家。然而,這一輝煌成就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火星,我們來了》的出版,不僅填補了國內航天紀實文學的空白,更以文學形式為新時代中國科技發展留存了珍貴的歷史檔案。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為本書作序,他寫道:《火星,我們來了》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的全過程用文學的筆觸記錄下來,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星辰大海的征程,需要記錄者,更需要傳承者。黃傳會在後記中寫到,航太精神是無形的,卻又有無窮的力量。它不僅支撐並推動著中國航太事業在歷史的洪流中砥礪奮進、在時代進程中挺立潮頭,還成為全民族、全社會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希望這部作品能讓更多人關注中國航天事業,尤其是激發青少年對科學探索的熱情。
目前,《火星,我們來了》已入選國家出版基金專案、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國家“十四五”規劃,新書正陸續在全國各大書店及電商平臺同步發售。這部致敬中國航天的誠意之作,以文字為媒介,將逐夢蒼穹的故事傳遞給每一個仰望星空的人。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