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的好:“人老要知陽氣好,自然少病無煩惱”。人到中年,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不是這裡酸就是那裡痛的。檢查一圈下來卻沒有發現什麼大問題。其實,就是自身的陽氣不足,氣血不能通暢導致的。
補充陽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加強運動、多曬太陽、規律作息、充足睡眠、熱水泡腳、艾灸等,除了這些還有合理的飲食,吃對食物也是相當重要。
在自然界就藏著一種天然的“純陽草”,它是農村常見的野草,也是民間百姓常吃的野菜之一,在我國食用歷史悠久。因其入葯時間在端午節前後採摘,端午節正是五月,而它又是艾屬植物,於是民間自古就有“五月艾”之稱。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這種被稱為“五月艾”的野草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艾草。在民間還有火艾、五指艾、雞仔艾、香艾、炙草、黃草、醫草、艾絨、甜艾、遏草、艾蒿、金邊艾、端午艾等多種別稱。
自古以來,艾草就是一種傳統的中草藥,藥用價值極高,同時還具有滋補功效。其藥用全草,以端午節這天採摘的艾草藥效更高,具有驅風消腫、調經止血、抗菌消炎、去濕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艾草的作用非常多,甚至有“百草之王”的美譽。在生活中對月經不調、月經過多、宮寒、崩漏、痛經、子宮出血、吐血、便血、風濕痹痛、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偏頭痛、皮膚瘙癢等多種病症均有作用。
所謂“陽氣不足百病生”,而艾草又有溫陽補陽的功效,對於陽虛、寒濕體質的人都非常合適,於是又有“純陽草”之稱。艾草全株都是寶,嫩葉可做菜,還可曬乾製作艾絨,根莖又可煲湯喝,養生價值都非常高。
春天裡的艾葉最為鮮嫩,也是做野菜的最佳時節,而且做法多種多樣,可以煮雞蛋、做艾丸、做青團、做湯、涮火鍋、煮麵條等,尤其是做青團是一絕,軟糯香甜,現在吃正當時,懂它的人都在吃。
艾草是菊科艾屬灌木狀草本植物,高雖可達一米左右,但枝看起來比較柔弱,全株均有灰色的柔毛,葉紙質,呈羽狀深裂,形似我們的五個手指,“五指艾”的別稱就是這麼得來的。
艾草在我國各地均有分佈,多生於農村的山坡、路旁、田邊、荒地、河邊、溝邊等處。以前的艾草都是野生的,在農村遍地都是,由於採集的越來越多,如今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種植。
各位朋友,你們家鄉有這種艾草嗎?它是藏在春天裡的“純陽草”,在農村就有,陽氣好少生病,懂它的人都在吃。若你在家鄉遇見,大家千萬別錯過這種“純陽草”,現在正是補陽的最佳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