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更新于:2025-04-11 07:57:29

本文轉自:拂曉報

孩子做錯了事情,習慣性地躲在家長身後,讓家長幫著善後;不少家長也會用“他還是個孩子”當理由,義無反顧地給孩子“擋槍”。這樣的做法不是幫孩子,而是害孩子。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家庭教育中的必要一課。

細小錯誤莫忽視

家長珍視孩子是人之常情,但也往往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視而不見。當孩子上學遲到時,家長會馬上撥通班主任的電話,以“路上堵車”“今天限號”為由,千方百計地幫孩子尋找藉口;當孩子動手打了同學時,家長不問青紅皂白,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以“孩子太小,不懂事”搪塞對方家長;當孩子違反班規校紀,受到老師批評時,家長抱歉地以“自己工作太忙,疏於管教”為孩子開脫、替孩子掩護。然而,這些動輒就為孩子錯誤行為找藉口的家長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不捨得管教的背後反而讓孩子養成了遇事找藉口、喜歡說謊的壞習慣。

家長無視孩子的錯誤行為,過度地保護只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所以,面對孩子的小過錯,家長也應該引起重視,以小事為教育契機,讓孩子產生“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而不是以各種藉口敷衍了事。當孩子懂得為自己的小錯負責,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逐漸樹立擔當的意識,避免今後犯大錯誤。

講究方法效果好

家長應該怎樣合理引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呢?有的家長認為該打則打,簡單粗暴的打罵式懲罰更立竿見影,可當我們換位思考時會發現,孩子在接受嚴厲的懲罰后,趨利避害的本能可能讓他們思考的是下次應如何掩飾自己,逃避責罰,而不是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這種教育方法顯然不可取。有的家長會更傾向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教式教育,可是長篇大論中,孩子又真正聽取了多少有效資訊呢?這裏建議大家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孩子犯錯后,家長不要急於讓孩子說“對不起”,因為無效的道歉既不會產生任何懲戒的作用,也不會真正安撫到被道歉者的心。家長應該耐心地引導孩子回憶剛剛自己都做了哪些行為,讓他說一說自己哪裡做錯了,給孩子充足的思考時間,並讓他說說自己的錯誤行為產生的不良後果;然後當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錯誤后,再真誠地向別人道歉;最後一個環節尤為關鍵,那就是讓孩子接受一定的“懲罰”,自己動腦筋想一想彌補的措施,補救的過程盡可能讓孩子獨立完成,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承擔犯錯的後果,並引以為戒。潛移默化中,孩子的心裡便會種下一粒“責任感”的種子。

身體力行是關鍵

教會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父母要身體力行,遇到問題不逃避,正視自己的錯誤,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告訴孩子承擔責任的正確做法,在言傳身教中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家長長此以往地傳遞正能量,就會讓孩子在自己犯錯誤時,擁有直面問題的勇氣和擔當,模仿父母做出同樣的行為,贏得別人尊重和諒解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突破和提升。

優秀的孩子是教育出來的,明智的家長一定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帶著孩子,讓孩子的未來更出彩!

■ 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