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冷知識——清水河
更新于:2025-04-11 06:05:12

清水河,黃河支流。古代稱西洛水、高平川水、蔚茹水,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境內的黑刺溝腦,長320公里,流域面積14481平方公里。

其中,寧夏境內流域面積13511平方公里,甘肅境內970平方公里。河源海拔2489米,入黃河口海拔1190米,相對高差1290米。清水河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的流域面積最大、最長的支流。

清水河發源於六盤山東麓。在地質歷史時期,六盤山地區經歷了複雜的地殼運動,地層發生褶皺、斷裂等變形,形成了山脈和河谷的基本雛形。清水河所在的區域,由於地勢相對較低,成為地表水彙聚的地方,逐漸形成了最初的河流。

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流不斷下切侵蝕,加深加寬河谷。同時,其支流也逐漸發育,通過溯源侵蝕、側向侵蝕等方式,不斷擴大流域範圍。如東至河、中河、莧麻河等支流,與幹流相互連接,共同構成了清水河水系。

在歷史上,人類在清水河流域的活動也對其產生了影響。早期的農業開墾、植被破壞等活動,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加,加速了河道的淤積和變遷。

近現代以來,隨著水利工程的建設,如沈家河水庫、長山頭水庫等,改變了河流的水流狀態和泥沙輸送規律,對清水河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清水河在固原市原州區,清水河源頭的水流順著山谷而下,流經開城鎮等區域。之後進入海原縣,在海原縣境內繼續北流,途徑李俊、興仁等鄉鎮。接著流入同心縣,流經田老莊、預旺等鄉鎮。

在吳忠市紅寺堡區,清水河為當地提供了重要的水資源,滋養著這片土地。最後在中衛市的中寧縣,清水河在泉眼山附近奔湧入黃河,在入黃口處,能看到河水奔騰交融的景象。

清水河按河道特性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河段:

- 上游:為黑刺溝至沈家河水庫河段。此段地勢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地形相對平緩,河道較為順直,河床比降較大,水流速度較快。由於位於六盤山東麓,降水相對較多,是清水河主要的產流區,但因植被覆蓋較差,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含沙量較大。

- 中游:是沈家河水庫至長山頭水庫河段。河道蛇曲盤行,河谷逐漸展寬,兩岸多為黃土丘陵和川地。這一河段支流眾多,如東至河、中河、莧麻河等,來水量較大,但由於流經地區人口密集,農業灌溉用水量大,導致河水流量有所減少。同時,該區域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河水含沙量高,水質較差。

- 下游:為長山頭水庫至泉眼山河段。流經平原地區,河道較為順直,兩岸為灌區,河道窄深。此段地勢平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逐漸抬高。由於沿途接納了大量的農田排水和工業、生活污水,河水污染加劇,礦化度極高,水質苦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清水河流域地勢南高北低,除山地外海拔一般為500~2000米,盆地中的山脈、黃土丘陵、川塘盆地、河谷平原交錯分佈。

流域西南為月亮山、西華山、南華山、六盤山等石質山,海拔在2000米以上,構成清水河和葫蘆河、涇河的分水嶺帶。東有雲霧山、炭山、鳳臺山等剝蝕殘山,呈南北向斷續分佈。

流域內東、南、西三面為地形破碎、溝谷發育的黃土地貌,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常年乾旱,植被稀少,是清水河主要產沙區。

流域中部為南高北低的清水河河谷平原,地勢平坦,河谷寬2-10余千米,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重要的農耕地帶。清水河兩岸有台地分佈,土著人曾在這些台地上生息繁衍,創造了古老的耕牧文明。

清水河水少、沙多,水土流失嚴重,水質差,幹支流大部分流經含鹽量高的第三系紅層或石膏地層,導致河水礦化度極高,愈到下游,河水愈苦澀。

受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表現出典型的乾旱半乾旱河流特徵,降水少且時空分佈不均。左岸支流有東至河、中河、莧麻河、西河、金雞兒溝、長沙河6條;右岸有雙井子溝、折死溝2條。

過去,清水河水環境污染加劇,廢棄礦山和地質災害隱患等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多處水質長期為劣Ⅴ類。經寧夏大力治理,2022年,流域監測斷面全部達到國家、寧夏回族自治區考核目標要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通過建設水土保持淤地壩、水庫,以及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清水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大幅減少,入黃泥沙量也顯著降低,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為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生態保障。

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清水河流域就先後建成了一批庫井灌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近年來,隨著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工程的實施,黃河水與涇河水得以統籌調配,為周邊種養殖等特色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有力促進了區域農業經濟發展。

隨著清水河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其生態旅遊業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如依託清水河國家濕地公園良好的生態環境,喬窪村農旅融合發展有聲有色,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很多遊客到此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