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應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而非文明的冷藏庫。”日前,由敦煌當代美術館主辦的“穿越時空的迴響:當代藝術與歷史遺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長陽創谷C4·創谷劇場啟幕。
10余位學者與藝術家共同圍繞藝術創作與歷史遺存、展覽策略與時空觀念、時間性與“時代錯置”等三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入討論,探索文化遺產在當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路徑。
搭建情感共鳴
“策展雖源自西方概念,但在中國有著獨特的轉化。古代‘策’字寓意動力、方向、激勵與智慧,策展正如編纂歷史,將不同藝術品與觀念串聯,推動藝術的延續與發展。”首場圓桌討論中,策展的哲學命題被重新解構。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以《策展與共情場域:如何通過展覽啟動傳統與當代連結》為題,提出:“策展的核心在於打破傳統與當代的二元對立,搭建情感共鳴的橋樑。”他引用黃永玉的話:“美,很易消逝,藝術的使命是挽留。”
上海博物館展覽部主任褚馨以《藝術展覽策劃的當代性思考》為題,探討了傳統博物館如何融入當代藝術元素。她分享上海博物館近年來的多個展覽案例,如“金字塔之巔”展利用沉浸式技術重現古埃及,“對話達芬奇”展則讓義大利超跑與中國書畫同台,呈現東西方工匠精神的對話。
周詩岩
歷史建築的動態生命力成為另一焦點。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周詩岩以遼代建築為切入點,揭示了歷史遺跡的 “動態生命力”。她通過對比天津獨樂寺觀音閣與山西應縣木塔的結構,指出遼代建築融合遊牧與中原文明的複雜性。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陳研則以17世紀基歇爾的《中國圖說》為例,剖析了跨文化圖像翻譯中的“時代錯置”現象。
連結傳統與當代
在技術加速反覆運算的今天,藝術的生命力既源於對歷史地層的深層勘探,也依賴於打破學科壁壘的勇氣。
在“藝術史與理論中的‘時代錯置’”圓桌討論上,周詩岩以阿比·瓦爾堡的“死後生命”理論破題,指出藝術作品的真正生命力在於其不斷跨越時空的“遷徙與重生”。在他看來,敦煌壁畫歷經千年仍激發當代想像,恰印證了“創造力瞬間”的永恆價值。
吳洪亮則以“無邊界策展”回應,以上海博物館東館為例,強調打破傳統與當代的隔閡。“當齊白石水墨與新媒體裝置並置,觀眾不再追問‘古今之分’,而是直接感知美的共振。”
褚馨坦言,傳統展陳模式正被“共用文化空間”理念顛覆,“六千座博物館中,無藏的‘空殼館’倒逼我們重新定義何為‘真遺產’?是文物本身,還是它激發的公共對話?”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李峰以 “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為例,展示了將406件文物、5座複製洞窟與43件現當代藝術作品並置的沉浸式敘事。
策展人郭小力通過分析多位藝術家實踐,闡釋了文化遺產在當代藝術中的創造性轉化。“徐冰的《天書》通過偽漢字重構典籍形制,既致敬於活字印刷的傳統,又以‘無意義書寫’挑戰文化符號的權威性;蔡國強的《天梯》則將火藥這一古代發明升華為連接宇宙想像的當代儀式;張曉剛的《大家庭》符號隱喻、王廣義的《東風・金龍》對工業遺產的重構,以及彭薇通過裝置對敦煌龕式結構的轉化等創作案例,都展現了歷史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藝術家龐海龍以“宅生記®”專案為案例,展示了通過裝置藝術、影像記錄與社區互動重構歷史場域的方法論。他在上海瑞華公寓,通過居民口述史與裝置藝術重現文化名人生活場景。“歷史空間的活化需打破線性敘事,讓居民成為歷史的共同講述者。”
從左到右為:范白丁、吳洪亮、禇馨、周詩岩、陳研、魯明軍
回歸工匠精神
復旦大學教授魯明軍犀利指出,當代藝術面臨“雙重祛魅”——技術碾壓下先鋒性的消解,與資本裹挾中創作尊嚴的流失。“若藝術必須‘活著’,或需回歸工匠精神。”
藝術家劉建華的《日常·易碎》系列成為例證——陶瓷的脆弱性與歷史裂痕對話,材料本身即是一場無聲宣言。劉建華分享了其在蘇州吳文化博物館的展覽實踐,將宋代官窯瓷片與鐳射雕刻結合,創作《殘器》系列。“陶瓷既是文明載體,也是時間容器。《殘器》的破碎與重構,呼應了敦煌壁畫歷代疊加的視覺特徵。”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謝曉澤以《想像、重構與創新:我的敦煌藏經洞計劃》為題,系統梳理了其自2017年受美國敦煌基金會邀請進駐敦煌研究院以來的跨學科實踐。通過毫米級三維掃描技術對壁畫物質痕跡的精準捕捉,結合曼陀羅數學規律與書法筆勢的數位化轉譯,既重構了佛教哲學中的空間秩序,又以動態光影技術類比歷史層積的消長過程。
杜晨豔
敦煌當代美術館館長杜晨豔回溯美術館的學術使命,“自2024年11月開館以來,始終致力於‘敦煌文化的當代表達’。”其首展“境象敦煌”通過數字技術、跨媒介創作與沉浸式展陳,將千年文明遺產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為本次研討會提供了實踐範本。
敦煌當代美術館即將啟動“弦外之音”系列講座,該講座將以每月一次、全年十二場的形式持續進行。杜晨艷表示:“未來,敦煌當代美術館將持續搭建對話平臺,推動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歷史遺產與當代藝術的交融並非終點,而是開啟全新敘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