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這份護胃小貼士(民生一線·國際護胃日特別策劃)
更新于:2025-04-10 09:55:49

鄒玢琦

4月9日是國際護胃日。胃是人體重要器官,關係到全身營養的供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胃病在中國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80%,其中慢性胃炎發病率約30%,提高對胃健康的關注與重視刻不容緩。

哪些不良習慣容易導致胃部疾病?對於各類人群有怎樣的護胃建議?記者在多地進行了採訪。

——編 者

鍾南山建議老年人——

不新鮮的剩菜剩飯最好別吃

本報記者 吳 月

“老人家常常在家裡頭‘勤儉節約’。很多剩菜、剩飯,有一些東西不太乾淨或者不新鮮的話,不要堅持把它吃完”“要吃足夠多的菜,因為纖維素非常重要”“太鹹的、腌的食物,吃太多是不好的”……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國家實驗室主任鍾南山在國家老年大學新學期“開學第一課”上,為全國老年朋友傳授健康新理念,其中不少與護胃相關。鍾南山強調,合理膳食很重要,要避免不良飲食習慣。

吃飯七八分飽,是科學還是迷思?“我很少吃得很飽。建議大家也不要吃太飽。”鍾南山說。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的文章表明,適當限制飲食和抑制胰島素信號可以逆轉大部分與衰老相關的變化,減緩基因的轉錄速度,動物模型顯示可以延長10%—20%的壽命。不過,對中老年人而言,飲食“幾分飽”應根據個體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論。例如,身體活動較多或患有某些疾病(如貧血、消瘦症)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高的能量攝入。而對於久坐少動的老人,適量控制飲食則是必要的。關鍵在於量身定製飲食方案,而非盲目追求“七分飽”。

鍾南山還提醒大家注意一些常見的飲食誤區——

吃素更健康嗎?“完全吃素我是不贊成的。如果必要的動物蛋白補充不足,對壽命延長是有影響的。”鍾南山介紹,肌少症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一個重要病因是蛋白質攝入不足。此外,肉類中血紅素鐵含量豐富,如果總是不吃肉又沒有專門補鐵,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鍾南山還說:“‘千金難買老來瘦’不一定完全正確。”

喝湯更健康嗎?“‘食材的精華都在湯里’的說法並不科學。”鍾南山說,老年人因味蕾萎縮和食慾下降,可能會傾向於選擇喝湯,湯品中的食物氨基酸和少量脂肪酸能帶來鮮美的口味、促進食慾,但實際上,90%以上的蛋白質都在食材中,有些湯如老火靚湯、海鮮湯、豆苗湯等嘌呤含量高,容易引發痛風等問題。

喝粥更養胃嗎?鍾南山介紹,粥的營養成分單一,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含量低,容易升血糖。對於易患胃食管反流問題的老年群體,喝粥容易加重反流癥狀。適當少量喝可以,不可把粥當主食長期食用。鍾南山說:“有的人年紀大以後,牙齒不好只能喝粥,但是不要只喝白粥,可以喝點有肉的粥。”

無論是胃部健康,還是全身心健康,想要提高整體生活品質,心理健康也十分關鍵。“這一條我自己很有體會。我觉得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鍾南山分享了六大心理平衡準則:執著追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苦中化樂、家庭之樂。

吃得太快、口味太重、運動太少

這些壞習慣,正悄悄傷害年輕人的胃

本報記者 姜泓冰

胃病的發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是什麼導致年輕人患上胃部疾病?應該如何預防?記者採訪了上海新華醫院消化內鏡診治部副主任醫師張毅。

張毅介紹,年輕人患胃部疾病主要有五大原因——

在生活方式上,一些年輕人經常熬夜加班或娛樂活動豐富,生活缺少規律會導致生物鍾紊亂,影響胃酸分泌的正常節律,使胃黏膜長期處於高酸環境中,容易引發胃炎。此外,久坐不動,缺乏足夠的戶外活動、體育鍛煉,會使腸胃蠕動減緩、消化功能下降,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容易引起胃脹、胃痛等不適,長期如此也可導致胃炎。

在飲食習慣上,因生活節奏快、工作學習繁忙而忽視飲食規律,暴飲暴食、長時間空腹等不健康飲食習慣屢見不鮮。這種飲食模式極易損傷胃黏膜。許多年輕人還喜歡吃高鹽、高脂、高糖食品,或頻繁食用辛辣、油膩食物,同樣容易導致胃黏膜炎症。過量飲酒也會對胃黏膜造成嚴重刺激,引發胃炎、十二指腸炎和胃潰瘍等疾病。

精神壓力大也是重要因素。不少人長期處於學業、職場、生活壓力下,高壓狀態會引發慢性應激反應,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更會影響胃腸道蠕動,導致胃黏膜血管痙攣,減少胃黏膜的血流量,影響胃黏膜的修復和更新。憤怒、生氣等較為亢奮的情緒則會導致胃腸高動力反應,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胃部負擔。

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能夠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屏障,引發胃炎。衛生習慣不佳、飲食不潔等都會造成幽門螺桿菌感染,而所有感染者幾乎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包括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黏膜萎縮,甚至可以導致胃癌。

藥物副作用。一些人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尤其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導致胃炎的發生。

如何預防胃部疾病?張毅給出建議:規律作息,盡量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有助於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減輕胃部負擔。合理均衡膳食,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避免偏食。定時定量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糧等,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適量運動,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於增強體質,促進腸胃蠕動,提高免疫力。學會減壓放鬆,調節情緒,保持良好心態,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戒煙限酒,煙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會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酒精會直接損傷胃黏膜,增加胃炎的發病風險。定期進行胃部檢查,及時發現胃部的潛在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胃不舒服的人還要盡量避免以下壞習慣:吃得太快,吃完就躺下;少食多餐,破壞胃酸的正常分泌,腸胃得不到休息;愛吃重口味,喜歡吃鹹菜、燒烤等;不用公筷不分餐,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經常服用各種消炎藥、抗生素;經常喝冷飲,吃生冷的食物;長期飲用大量的咖啡和濃茶。

“少食多餐”更養胃嗎?

邊看手機邊吃飯的習慣要警惕

本報記者 李家鼎

無論是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還是消化功能減弱的老年人,都可能經歷過胃部不適的困擾。常見的養胃誤區有哪些?熬夜加班的群體如何加餐?記者採訪了天津市北辰區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天津市特聘科普大使王星。

王星解釋,胃疼的本質是胃發出的“求救信號”,長期胃疼有可能是患有胃潰瘍、胃穿孔、胃出血等胃部疾病,而短期胃痛,一般是胃突然受到了某種刺激,如吃了變質的食物,致病菌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痙攣。

“生活中常見的胃痛,通常是由食用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引起的。”王星說,傳統醫學則認為胃疼的原因主要是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肝胃不和、寒凝氣滯等。

不少人認為,“少食多餐”是良好的養胃方式。王星比喻道:健康的胃就像精力充沛的員工,每天規律完成三餐工作量即可;若強行要求額外加班進食,反而可能引發疲勞。對於胃潰瘍、胃脹患者來說,適當減少單次進食量、增加用餐次數,更有利於恢復。但這種飲食策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實施。

現代人的傷胃習慣中,最常見的就是飲食不規律。饑飽無常的進食方式,容易打亂胃酸分泌節奏。重口味飲食會持續刺激胃黏膜,長期積累可能引發炎症反應。王星特別指出,邊看手機邊吃飯的習慣值得警惕:“專注進食不僅能促進消化液分泌,還能通過充分咀嚼減輕胃負擔。”

針對特殊人群的養胃策略,王星給出建議:老年人應注重高蛋白、易消化飲食,細嚼慢咽避免加重胃腸負擔;孕期女性需在保證營養前提下,避免食用生冷刺激食物;需要熬夜加班的群體,建議晚餐后間隔3小時再入睡,若必須加餐,可選擇蒸南瓜、溫牛奶等食物。

養護胃健康需要系統思維。吃飯速度過快容易導致腸胃功能紊亂。情緒管理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同樣顯著,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可能通過“腦腸軸”引發胃部不適。中醫四季調養理念也值得借鑒:春季適當食用香椿、薺菜等辛溫發散食材,夏季多食冬瓜、苦瓜等利濕食物,秋季以銀耳、蓮藕滋陰潤燥,冬季用生薑、羊肉溫補驅寒。

“與其追求某種特效食物,不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王星說,按時定量進餐、保持愉悅心情、保證充足睡眠,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習慣,正是養護胃健康最有效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