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評
《星核密語》這部小說集有一個奇妙的特點,如作者所說,結尾的《喀斯特標本》和起首的《龍門陣》是關於家鄉四川的,中間三個故事都發生在太空。
賈煜的創作充分使用了她豐富的行業知識與獨特的女性氣質,為我們巧妙地分辨了科學技術、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的各自表現,並建立起一條通向包括人性、歷史與倫理在內的人文主義的橋樑。
女性科幻視野下的人文宇宙
✦
✦
文 / 艾翔
賈煜 著|百花文藝出版社
不出意外,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許多人已經按捺不住對未來進行著天馬行空甚至不切實際的幻想,期待著從現實生活中掙脫出來,飛向想像中的烏托邦世界。然而一旦放棄刻意的美化,未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恐怕能比賈煜在《星核密語》一書中的思考更為細緻的並不多。某種程度上來說,賈煜的虛構也是一種真實的虛擬實境技術,讓未來如此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作為一部地質題材的科幻作品,《星核密語》可謂足夠小眾,並且作為地質行業從業者,賈煜有充分的自信保證了敘述的專業性,充滿了各種硬核的技術術語,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隨著虛擬世界的逐漸擴張,真實感反而成為不少人刻意追求的東西,鏡頭剪輯沒有一鏡到底的觀賞快感,同樣專業性的敘述也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誠,而非敷衍了事。特別是對科幻這樣非現實的作品而言,一不小心便會讓人出戲,專業背景則很好地在避短的同時實現了揚長。更有意義的是,作為一名女性寫作者,能夠以專業的硬核敘述支撐起全部作品,足以打破世俗對女性寫作的種種刻板偏見,因此這部作品具有多層次的文化內涵。
同時,正是因為作者的女性身份與思維方式,讓這部小說充滿了溫柔舒展的氣質,收錄的幾篇作品雖然是圍繞科技探索,但最終都通過情感指向了人性。《尋找費洛蒙》在不長的篇幅里構造了一個豐富的故事,基本情節依託在外星採礦,之上又附著了偷渡、科研以及探案的故事,最後用報恩的故事結束。其實,關於偷渡和氣味科研的鋪墊隱含了對不平等的不滿,施大釧的貪婪只是這些不穩定因素的催化劑,因此這艘採礦飛船上發生的悲劇是絕對無法避免的。作者在作品中平衡了社會批判和人性批判,正如她在硬科幻和軟科幻之間做著平衡一樣。從結果來看,因為是開放式結尾,敘述者並未公佈最終審判,施大釧距離得逞一步之遙,船長江燦重罪改判緩期,蘭桃吉挺身而出沒讓施大釧得逞,也解救了江燦,但自己卻面臨了最沉重的處罰,被迫去太陽系外的遙遠星球做苦力,夢想自然也隨之破滅,不可謂不殘忍。作者塑造了一個卑微卻極富勇氣與正義感的女性形象,並讓她背負了最為沉重的文明前進的代價,其中的動力正是讓江燦摯友、秘密研究情感氣息的朋友驚訝的多重情感混合物。可以說,這篇作品再次證明感性和情緒化是文明的一種動力,這正是女性作家的綿柔之力。
作者並不想把小說寫成爽文,科幻並非唯一的賣點,與《深淵盡頭》有類似構思的《消逝的真相》,就將《尋找費洛蒙》嘗試過的敘事技巧進一步推進,同樣是雙線索敘事,但結束時一條線索宣判了另一條線索的無效,通過調查周東青發現江安娜是皮亞思為了隱藏真相虛構出來的人物,皮亞思也成為了一個“講故事的人”。就在讀者以為科幻里嵌套了一個偵探故事時,敘述者又表示這些只是周東青的推理。看似言之鑿鑿的硬科幻,卻呈現出了雙重的不確定敘述,現代的背後是不穩定的後現代,這或許也是作者性別因素帶來的獨特體驗。與這種敘述的不穩定對應的是堅實的在地性,小說雖然發生在宇宙空間,但無論是江安娜還是皮亞思都嚮往一個穩定的地球故鄉。在敘述中,江安娜是因為祖孫四代都是青海的礦業人員,地理層面的感情來源於時間深處,個人與歷史發生了關聯,具體的地點成為了一種複合的時空體。唯利是圖的皮亞思也受到了江安娜的影響,或者說是他內心的悸動被擴大了,這種身處火星的漂泊感倒很像當下大批客居大城市的外來者,作者所在的成都這樣兩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對無根的個體而言何嘗不也是茫茫宇宙,科幻小說在此給人以認同和體諒。
這部小說集有一個奇妙的特點,如作者所說,結尾的《喀斯特標本》和起首的《龍門陣》是關於家鄉四川的,中間三個故事都發生在太空。離開了未知背景的加持,熟悉的地球又未採用將來時態敘述,作者就用非常硬核的地質知識加強作品的科幻色彩。在關於太空的三篇作品里,採礦是故事發生的基本敘事鏈,但到了《喀斯特標本》卻將故事專注到了科研本身。同樣是兩篇優秀的中篇小說,如果說《消逝的真相》是做加法,極盡繁複之能事,讓閱讀有了探索的樂趣,那麼《喀斯特標本》就是在做減法,文本變得透明,人心並不複雜,都是毫無私心毫無芥蒂攜手合作。其他的幾篇作品都不乏對科學主義的批判,但這裡科學還是科學本身,並沒有被異化成科學主義,因此充滿著各種正向的能量。小說在情節層面的構思讓人驚歎,但驚歎之餘又能感其深度。開篇引用的《勘探隊員之歌》表明,小說的收尾一定是將個體與祖輩以及父輩的歷史進行連接,這種連接不是簡單的致敬,而是對話,在對話中這一代的主體性得以建立。從立意上,《龍門陣》與《喀斯特標本》也有所呼應,宣揚科學的同時並沒有用理性建構起一個關於先進和愚昧的不平等社會,而是充分包容了倫理與傳統,最終科技沒有對傳統信仰和族群進行割裂,反而促進了彼此的理解,這應該也是女性科幻的獨特能量。
面對浩渺的宇宙與人心,可能科技在加速我們認知的同時也會擴大我們的無知。賈煜的創作充分使用了她豐富的行業知識與獨特的女性氣質,為我們巧妙地分辨了科學技術、科學精神和科學主義的各自表現,並建立起一條通向包括人性、歷史與倫理在內的人文主義的橋樑。讀過她的小說,大約可以消除許多困惑、迷茫與孤獨,重新充滿溫暖地去擁抱寒冷的宇宙。
(作者系青年評論家、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攝圖網
這些平臺都可以找到我們,
可不要失聯哦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號
新浪微博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文藝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