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後,溫度越來越高,除了北方一些地區以外,相信大部分地區的菜友種的黃瓜都進入苗期了。
黃瓜是一種生長周期比較短的蔬菜,從幼苗到第一批黃瓜出現,一般只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如今,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黃瓜的生長越來越迅速,那麼管理工作就必須得跟上了。
那麼作為個人種菜愛好者來說,種植的黃瓜比較少,種植的條件也完全不同於菜農大規模專業化種植,所以在苗期的管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結合我多年種植黃瓜的實踐經驗,我覺得,個人自種自吃的黃瓜,苗期管理只需要做好這3點就夠了。
黃瓜的根系淺且弱,做好松土培土工作,能直接決定水肥的利用率。所以,黃瓜直播長出2-4片真葉或移栽一個星期以後,我們要及時地進行松土培土。
松土能夠打破土壤的板結層,讓土壤變得更加疏鬆透氣。這樣一來,黃瓜的根系在生長過程中就能更加輕鬆地紮根、伸展,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而且,疏鬆的土壤有利於空氣進入,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這些微生物能夠分解土壤中的有機物,進一步增加土壤的肥力。
培土則是在黃瓜植株周圍堆積一些土壤,形成一個小土堆。這不僅可以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防止黃瓜在生長過程中因為風吹雨淋而倒伏,還能增加土壤的厚度,為黃瓜根系創造更有利的生長空間。同時,培土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擋雜草的生長,減少雜草與黃瓜爭奪養分和水分。
只是在進行松土培土時,要注意不要過於靠近黃瓜植株的根部,以免損傷根系。一般來說,距離植株根部10 - 15釐米左右進行操作比較合適。而且,松土的深度也不宜過深,控制在10 - 15釐米即可,避免破壞土壤中的根系結構。
黃瓜需水量大,但苗期需水量相對較少,切忌盲目的過多澆水,從而引發病害爛根死苗。
清明穀雨期間,氣溫雖然在逐漸升高,但天氣變化還是比較大的,有時可能會連續幾天降雨,有時又會比較乾燥。所以,我們一定要實際天氣情況控制好澆水頻率,千萬不要記一些澆水口訣和算日子澆水。
黃瓜是一種對水分需求比較大的蔬菜,但又不能讓土壤過於潮濕,否則容易引發各種病害。在這個時期,如果天氣比較乾燥,一般每隔2 - 3天就要澆一次水,保持土壤濕潤。澆水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中午陽光強烈的時候澆水,以免水溫與土壤溫度相差過大,對黃瓜根系造成傷害。
如果遇到降雨天氣,要根據降雨量和土壤的排水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澆水。如果降雨量較大,土壤已經濕透,就不需要再額外澆水了,反而要注意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導致黃瓜根系缺氧腐爛。而如果降雨量較小,土壤只是表面濕潤,那麼還是需要適當澆水,以滿足黃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不知道何時該澆水的新手菜友,有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可以用手指或筷子插入土壤中,如果感覺土壤表面以下2 - 3釐米處比較乾燥,就需要澆水了。另外,澆水時要澆透,讓水分充分滲透到土壤中,這樣黃瓜的根系才能吸收到足夠的水分。
清明穀雨時期,黃瓜正處於生長的關鍵時期,需要充足的養分來支持其生長和發育。但是個人種植黃瓜,施肥無需搞得那麼精確,有什麼肥就用什麼肥,只是原則上以農家肥為主,肥的品種要多樣,兌水稀釋以後施比較好。
我們將自己漚制發酵的有機肥用兌水稀釋,可以加點尿素或複合肥,以比較稀薄的濃度施用到土壤中。這樣既能為黃瓜提供必要的養分,又能避免因肥料濃度過高而燒傷植株根系。在苗期,以人尿液或尿素等含氮元素多的肥為主,稀釋後,沿著黃瓜植株的根部5cm開外緩慢澆施。
一般來說,每隔7 - 10天施一次薄水肥即可。施肥的量要根據黃瓜植株的大小和生長情況來調整,初期植株較小,施肥量可以少一些,隨著植株的生長逐漸增加施肥量。
家庭種植黃瓜,多用腐熟的農家肥、餅肥等,將其稀釋后施入土壤中,不僅能為黃瓜提供全面的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同時,黃瓜的口感也更脆甜。
總之,自種自吃的黃瓜,只要做好上面說的松土培土,控制好澆水頻率,薄肥勤施這3點管理,一個月以後就能吃到自己親手種的鮮嫩美味的黃瓜了。
輕鬆、簡單、快樂才是個人種菜的真諦,你覺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