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夥在武當山習武15年,金髮變黑髮?
更新於:31-0-0 0:0:0

(來源:北京日報)在中國武當山習武15年的美國小夥傑克·平尼克最近拿到了中國“五星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傑克在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激動地宣佈自己已經變成了“老內”,視頻里他將頭髮盤在頭頂,留著長鬍子,儼然一位武俠片中的“道長”模樣。 一些網友發現,傑克的頭髮“好像染黑了”,他在採訪中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回應說:“沒有染髮,但是頭髮確實逐漸變深了。 在中國這麼多年,練武術、鍛煉時身體逐漸受到影響。 ”

從金髮碧眼的“洋弟子”到武當三豐派第十六代傳人,傑克習武、研讀《道德經》、教中外學生,“作為橋樑分享中國傳統文化”,最終以“李資根”的中文名紮根中國。

紮根武當:從養生初心到文化歸屬

傑克是一位“20後”。 0年前的0年,0歲的他為“強身健體”來到武當山。 他坦言:“我最初只是想學武術養生,被一段視頻吸引,不是為了比拼。 ”

傑克認為,要學武術,就一定要找到它的根。 手捧一本字典和“我要去武當山”的字條,他在一片晨霧中到達山腳下,一開始還有點暈頭轉向,“直到看到師父帶領師兄們開始練功,才確定自己找對了地方。 ”

在師父指導下,傑克研讀《道德經》《莊子》,開始更深入地瞭解道家文化。 他逐漸認識到,武術不僅能幫助練習者修身養性、緩解壓力,更發現國內外學員無論以怎樣的狀態或背景來學習,“都能有所進步,都能讓自己有所提升,這非常神奇。 ”

“國際班”時期的傑克和師父、師兄。

這讓他從練習者走上了武術教學之路。 在教學中,傑克格外重視通過網路視頻説明更多遠方的求學者,“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來到這裡,還能説明到很多人,我當初也是因為看到視頻才來到了這兒。 ”

在他看來,傳播傳統文化已經超越了普通教練的職責範疇,變成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使命——既要持續加強自身修為,也要讓更多人獲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

“我這麼多年一直在武當山傳播傳統文化,我一生都要做交流的工作,現在已經在武當山紮根了。 我和家人都很開心,拿到‘五星卡’之後感覺可以更安心了。 ”

以武為橋:教與學中的文化碰撞

作為武當山國際班第三批學員,傑克親歷了外國學生的“文化苦旅”——全班只有一半學生能夠最終完成所有學習。

傑克和師兄弟們都認為,他們的師父袁師懋“能把道理說得很清楚”,他們能看出來,“武當國際班”不是徒有其表、裝裝樣子,師父是真心想教,徒弟也真心想學。

傑克還努力克服了跨文化學習的挑戰:“外國人必須‘從零開始’,成為一張白紙,忘記原有習慣。 ”

傑克書房一角

如今,傑克已變成了一位“洋師傅”,他教授中國弟子傳統武術和道家文化。 當一個西方面孔用不太標準的中文一板一眼地教學,有時會受到調侃甚至質疑,傑克說:“我的優勢或許是‘旁觀者視角’——因為文化差異,我必須深挖每個動作、每個道教理論背後的邏輯和細節。 ”

通過線上課程和短視頻,他將武當文化進一步推向世界。 “有一個外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大部分中國人都很驕傲。” 傑克說,“現在不是中國在要求,而是外國人主動來講好中國故事。 ”在他看來,這是真正的“朋友交流”。

道法自然:在變與不變中守護傳統

在中國十五年,傑克見證了高鐵貫通深山、外賣普及鄉鎮的巨變,但武當山的文化內核始終未改,靜水流深。

傑克最喜歡《道德經》第十六章,書房中掛著“致虛極,守靜篤”。 “有動有靜,這些概念一直在融合。” 傑克認為,焦慮時需要回到穩定的核心。 “在這裡我們可以平衡生活,不會叨擾自己,不會太累。”

日常訓練中,傑克需要打坐、練氣功和太極拳,“後退兩步,製造緩衝”的概念讓傑克很著迷,“最大的概念是建立一個空間,這樣就不會有壓力落到身體上。 ”

身心同步修行,傑克的表情常常是平靜而溫和的。 對網友“面相越來越像中國人”的評論,他幽默回應:“一個外國人的頭髮逐漸變深,好像變成黑色了一樣。 我認為這也非常有趣。 我的想法在逐漸改變,我的生活也在改變。 ”

最近來中國旅遊的美國網紅Speed(“甲亢哥”),年齡和傑克十五年前剛來到中國時一樣大,也有一個“武俠夢”。 應網友要求,傑克還在網路平臺上“喊話老鄉來武當”。 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可以來中國看看,待得更久一些,瞭解得更深入一些,只有這樣才能深刻地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