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思聰
仿古松花硯雕工精湛,清代皇家禦硯風貌再現;松花奇石形意天成,造化之功魅力獨顯;松花石茶台、茶具、擺件等融合現代文化元素,雅緻巧妙……尋覓瑰寶,慕一石之緣,通化縣松花石產業古韻新輝共耀眼,華彩熠熠。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蘊藏在長白山脈,歷經3.5億年沉積而成。深山瑰寶驚豔世人,源於清代帝王的青睞。
松花石所制之硯溫潤如玉,質堅而細,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能使松煙浮豔,毫款增輝,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所喜愛,被康熙帝親封為禦硯,是清代皇室的御用珍品。
而今,在松花石老坑遺址所在地——通化縣,松花石以其傳奇與魅力,續寫著“人與石”的歷史邂逅,成就了“點石成金”的嶄新故事。
在通化縣大安鎮,山中出奇石。老坑遺址松花石形狀千奇百態,色澤翠若松花,紋理清晰透徹,神韻雅致久遠。
守此瑰寶,多年來,當地許多村民“因石致富”,實現了從“石農”到“石商”的轉變。
“大家看,咱們的松花奇石,如玉似瓷,堪稱地質標本……”來到通化縣大安鎮鳴輝奇石館,松花奇石薈萃,柏鳴輝夫婦正在線上直播。
“小時候就經常去山上撿石頭,算是‘石農’。後來自己有了工廠、商鋪,成為‘石商’,帶動更多的‘石農’。”柏鳴輝說,自家的松花奇石主打天然形態,客戶遍布全國各地,最多時一天能賣100多單。
柏鳴輝“守”的“寶藏”,就是位於通化縣大安鎮湖上村的吉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通化松花石老坑遺址。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松花石一直在封禁中沉睡,許多人尋遍白山松水,也找不到原採集地。1980年,經專家審定,通化松花石老坑遺址是清代皇家御用硯的石材開採地,其石質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松花硯完全吻合。”通化縣大安鎮文化站站長王吉順激動地說。
通化縣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不僅孕育出許多“石商”,也造就出一批飽含匠心的“匠人”“匠師”,成就了遠近聞名的松花石文化產業園,產業蓬勃發展。
來到通化縣大安鎮松花石文化產業園,饕餮盛“硯”目不暇接,雕工精湛獨具匠心,文創新品精美絕倫。
“展廳裡有手工硯台、擺件、茶具、掛件、手把件、印章等1000多件工藝品。”根植於通化縣松花石老坑遺址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松花石資源,通化石雕技藝傳承人、產業園負責人張新和產業園裡的“匠人”“匠師”專注制硯,雕琢方寸礪匠心。
與此同時,傳承發揚松花硯雕刻技藝,產業園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先後舉辦多期松花硯雕刻培訓班,並將松花石歷史文化、雕刻技藝帶進大中小學、青年夜校、公益大講堂,為培養儲備松花石雕刻人才、促進松花石產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松花石作為通化縣極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
發揮松花石資源文化的獨特優勢,加快推動具有通化縣特色的松花石產業高質量發展,該縣進一步加大松花石老坑遺址保護和利用力度,做大品牌效應,著力打造符合不同層次群體的松花石產品。
同時,拓展松花石文化產業鏈,以松花石產品“輕量化、時尚化、生活化、便捷化”為開發方向,積極探索形成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旅遊推廣等多元化發展模式。(李銘 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