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與增程之爭:造車新勢力為何偏愛增程,大廠卻堅守插混?
更新于:2025-04-08 16:54:12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插電式混合動力(插混)與增程式動力技術正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相較於傳統燃油車,這兩種技術不僅駕駛體驗更佳、油耗更低,而且具備更強的性能表現,同時還是智慧化平臺的天然載體。然而,近日某行業論壇上一位專家的言論再次引發了廣泛討論。

該專家表示,如果插電式混合動力能夠省略掉部分傳統結構件,其將進化為增程式動力。言下之意,增程式技術相較於插混更為先進。這一觀點讓人聯想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眾多“造車新勢力”企業大多選擇純電動車或增程式動力,而對插混技術卻鮮有涉足。相反,比亞迪、吉利、長安、上汽、長城等傳統汽車大廠則紛紛在插混技術上發力。

這背後的原因或許在於,發動機、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雖然可以從供應商處採購,但整套先進的插混技術卻並非易得。因此,新勢力企業在插混技術面前望而卻步。簡而言之,新勢力們並非不想採用插混技術,而是難以自主研發和掌握這一技術。

插混技術相較於增程式動力的優勢在於,它彌補了增程式的兩大缺陷。增程式動力主要依靠電機驅動,部分品牌甚至以此自抬身價,將插混貶低為殘留燃油車技術的落後系統。然而,插混技術的機械結構和工作模式更為複雜,研發匹配難度更大,成本也更高。但這並未阻止傳統大廠對插混技術的堅持,因為增程式動力存在明顯不足。

首先,增程式動力在高速或快速路況下效率低下,油耗較高。這是因為增程式動力只有純電和串聯兩種模式,整車完全依賴馬達驅動。而在高速路況下,發動機直驅更為高效,如果此時仍讓發動機發電再驅動電機,將造成不必要的能量轉換損耗。相比之下,插混技術則更為靈活,發動機除發電外還能直接參與驅動,擁有純電、串聯、直驅、並聯四種工作模式。

其次,增程式動力在虧電狀態下加速性能會明顯下降。由於增程式動力完全依賴馬達驅動,一旦電池電量不足,電機的輸出功率將受到限制,導致加速性能大幅下降。而插混技術則擁有發動機和電機兩個動力源,即使電池電量不足,也能保持較好的加速性能。

插混技術還具有其他優勢。例如,發動機和電機可以共同出力,提供更強的動力表現;在電驅系統出現故障時,發動機仍能驅動車輛,提高安全性;插混技術的電池容量可靈活匹配,滿足不同需求。而增程式動力則必須使用大電池,增加了成本和重量。

在技術競爭方面,老牌汽車大廠選擇架構更複雜、成本更高的插混技術,是因為他們明白增程式動力尚存缺陷,需要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彌補。而新勢力企業則選擇門檻較低、上手較快的增程式動力路線,以快速佔領市場並獲得利潤。然而,行業內部人士普遍認為,增程式動力相較於插混技術整體效率較低。

儘管有人可能會認為插混技術只是油耗稍低而已,但油耗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背後都是複雜的工程技術難題。工程師們不斷殫精竭慮地提升效率,推動汽車技術一步步進化。因此,技術競爭的本質是比拼效率,技術先進與否關鍵在於效率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