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常出現無緣由的腸胃不適,厭食、腹脹腹痛、噁心嘔吐、腹瀉便秘……就醫後的各項檢查卻都顯示無明顯異常。
臨床常將這類情況歸因於“功能性胃腸病”。
《胃腸病學》雜誌刊發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指出,成年人功能性胃腸病的全球患病率超過40%,而我國23.1%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曾患一種功能性胃腸病。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情緒是怎麼左右胃腸健康的。
受訪專家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孟祥軍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朱海杭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劉大銘
心情不好連累胃腸
胃腸疾病可分為器質性、功能性兩大類。前者指膽胰結石、炎症、腫瘤等各種實質性病理性異常,可通過各類檢查讓病灶“顯形”。
功能性胃腸病則完全不同,是一種“目前無法解釋的軀體癥狀”,患者雖然病史較長,但不會出現貧血、便血、發燒、黃疸等癥狀,且胃腸不適會反覆發作。
臨床中,如果經胃鏡、腸鏡檢查、超聲和CT檢查及各種實驗室檢查化驗后,排除各種器質性疾病,比如腫瘤、炎症、代謝紊亂綜合征等疾病,且病程超過半年、癥狀沒有持續性加重趨勢,則可確診為功能性胃腸病。
就診消化內科的患者中,近一半屬於功能性胃腸病,以女性和青壯年居多。這兩類群體更易被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困擾,而腸胃與腦相連,也更易感,引發各種不適。
通常,功能性胃腸病涉及食管、胃、小腸、大腸在內的一整條消化道,癥狀紛繁多樣,因人因時而異。臨床中,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主要有5種:
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見,表現為餐後飽脹不適或早飽感,厭食、上腹疼痛、噁心嘔吐;
腸易激綜合征,以腹痛、排便異常(時間和頻率不等)為主要癥狀;
功能性便秘,典型癥狀是排便次數少,排便困難且費力,糞便幹結且量少;
功能性腹瀉,患者常有排便次數增多或排便急迫感,無明顯腹痛或腹脹;
功能性腹脹,多數患者常出現腹部脹滿,伴隨腹痛、便秘、消化不良等。
不同於部分器質性疾病的致命性,功能性胃腸病本身不會發展為胃炎、胃潰瘍、消化道腫瘤等實質性病灶。儘管如此,由於胃腸不適癥狀常疊加出現、遷延難愈,患者大多存在睡眠問題,伴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可間接增加患病風險。
精神因素讓胃腸鬧脾氣
精神心理因素是功能性胃腸病的主因,由此可引發胃腸動力異常、內臟高敏感、腸道菌群紊亂等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加重腸胃不適。
情緒變差
胃腸既是消化器官,也是情緒器官,被稱為“第二大腦”,與大腦之間有一條腦腸軸“情緒專線”,兩者相互影響。既往研究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障礙共病率高達49.3%,且癥狀輕重與心理疾病嚴重程度相關。
從中醫角度看,情緒不暢可能造成氣機運行不暢,導致氣血瘀滯胃腑,影響納食功能,從而出現反酸、胃脹等不適。
蠕動不力
胃腸道分佈著大量迷走神經,進食時胃壁內的迷走神經受刺激,會反射性擴張以容納食物,之後進行收縮,將食物送入腸道。
一旦不良情緒干擾迷走神經,導致胃腸道動力和神經傳遞信號異常,便可造成蠕動“不合拍”,出現早飽、腹脹等癥狀。
行為不良
不良情緒可通過影響個人行為殃及胃腸。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不少人情緒波動劇烈,由此催生高脂高糖飲食、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這類“內部污染”會直接傷害胃腸,熬夜、久坐不動等不良行為,也會干擾胃腸的休息、蠕動。
菌群失衡
在上述因素的疊加影響下,腸道菌群的數量或種族會失調,比如雙歧桿菌等有益菌數量減少,會減慢腸道蠕動;艱難梭菌等有害菌增多,會刺激腸道黏膜,引發腹瀉。
小腸細菌還可能向胃部反流,造成胃內菌群失調,加重消化不良。
胃腸敏感
部分人的胃腸神經對各種刺激更敏感,甚至是過度敏感,即使是微小刺激也會被放大,產生明顯不適。比如,稍一受涼就會腹痛;稍有心煩意亂便會食慾不振、腹部脹氣等。
你的胃腸需要保養
雖然胃腸不適和情緒有密切聯繫,常是一過性或功能性不適,如果出現頻繁腹脹、腹痛、噁心等癥狀,仍應前往消化科就診。
由於功能性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心病”,臨床治療以認知療法為主,結合藥物治療等進行綜合治療。
經醫生的心理疏導,不少患者的癥狀可明顯緩解,如能進一步調整生活方式,遠離誘發不良情緒的環境,則能很大程度上消除癥狀;
明顯的不適癥狀可在醫生指導下對症下藥,比如上腹痛、燒灼感(“燒心”)服用抑酸藥;
促消化藥可緩解早飽、腹脹、胃口差;
排便有問題可服用益生菌。如果用藥后癥狀得不到改善,或需服用抗焦慮藥物降低內臟敏感性。
日常保養腸胃,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別讓食物“添堵”
功能性胃腸病患者要有意識地找出生活中會讓胃腸不適的外來刺激源,盡量規避。
比如少吃含麩質(一種谷蛋白,普遍存在於大麥、小麥、燕麥等麥類穀物中)食物及其製品;不喝碳酸飲料、烈酒、濃茶,以及辣椒、油炸高脂、過冷過熱的刺激性食物等。
增強情緒韌性
多項研究表明,擁有興趣愛好的成年人情緒穩定、不易焦慮,有助改善大腦皮層的功能,對胃腸進行良好調節。
可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比如園藝、烹飪、藝術、音樂、運動等,有助轉移日常注意力,進而緩解心理壓力,增加生活樂趣。
按摩健胃消食
中醫講,“肚腹三裡留”,是指消化不良、胃脘疼痛、嘔吐等胃腸道疾患可按揉足三裡穴治療。
足三裡穴在膝蓋下外側、小腿脛骨外側約4橫指的凹溝處,可每天用大拇指按揉1~2次,每次5分鐘。
平時吃完飯後也可把雙手搓熱后在腹部輕柔、緩慢地打圈按摩(逆時針或順時針均可),為胃腸蠕動增加“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