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4年5月22日,封面新聞報導,在四川蘆山林場的一處人工種苗基地當中,一株灌木開出了一朵白色的花。
在春末夏初之際,林場的工作人員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這朵花,花朵碩大而潔白,直徑在15釐米左右,花瓣通常9片,排列整齊,呈放射狀展開,花型優雅宛若天女散花,因而得名“圓葉天女花”。
它的花色潔白無瑕,帶有淡淡清香,與許多木蘭屬植物不同,它的花朵略帶下垂之姿,顯得溫婉可人。
這樣一朵美麗的花朵,是林場中的工作人員期待了8年的的花朵。
這是一種什麼植物呢?為何培育了8年才開出第一朵花?
«—【·地震後發現·】—»
2013年,四川廬山發生地震之後,蘆山林場就對受災區域的珍稀野生植物展開了調查,發現了這種植物的蹤跡。
這種植物名叫圓葉玉蘭,屬於木蘭科木蘭屬,是木蘭屬中體型較大的落葉灌木種類之一,它是中國特有植物,主要分佈於四川省的中部和南部等地區,海拔2600米的林間。
這些地區的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雲霧繚繞,是木蘭科植物生長的理想環境。
然而,由於其分佈範圍極為狹窄,加之個體數量稀少,目前在野外已很難見到大規模的天然群落,大多為孤立的、零星分佈的殘存植株。
因為圓葉玉蘭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大量野生植株遭到破壞,其中有很多都被剝皮入藥,圓葉玉蘭本身就處在瀕危的險境當中。
它們大多生長在溝谷附近,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圓葉玉蘭的部分生境出現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破壞了原有的林下環境,導致一些零星分佈的個體被掩埋死亡或棲息地喪失。
相比於周圍更加高大的喬木,圓葉玉蘭競爭力不強,陽光、土壤養分等長期不足,野生種群更加危險。
為了保住這一珍稀植物,2015年,林場決定對圓葉玉蘭展開拯救與保護,並嘗試人工繁育。
經過尋找,人們在林場內一共找到了400多庫存野生圓葉玉蘭,護林員對每一株圓葉玉蘭都進行了歸檔和編號,全部保護起來。
並且還在圓葉玉蘭集中分佈的區域建立起了圍欄,長度有9000多米,在每個集中分佈的地方還專門豎起了宣傳牌,呼籲更多的人保護圓葉玉蘭。
但是因為自然災害的原因,這些野生植株的生長情況都不容樂觀,有些植株的根部已經裸露出地面。
護林員開始對每一株受災的植物進行維護,在植株的根部壘起石牆,防止進一步發生水土流失。
有些植株紮根的地方土層已經被沖刷得很薄,護林員就在它們的根部培土,維持植株的生長,在護林員一點點的修復住下,蘆山林場受損的林地也在逐步恢復當中。
«【·人工繁育8年開一花·】»
除了就地保護之外,人們也在積極的嘗試和探索人工繁育,想要幫助圓葉玉蘭擴大種群規模。
圓葉玉蘭生活在海拔較高的地方,但是因為自然災害的原因,它們原本的自然生境受到了破壞,於是人們就在嘗試讓其適應低海拔的環境。
最初工作人員就在山上搭帳篷,每日研究圓葉玉蘭人工繁育,但是經過一年的嘗試,扡插和嫁接都無法繁育成功,只有種子育苗的方式可行。
但是它的種子不易萌發,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較高,同時種子壽命短,易受黴菌感染,在自然條件下,能順利萌發併成長為幼樹的概率極低。
後來林場特意在低海拔地區建立了一個苗圃用來培育圓葉玉蘭,為了盡量還原它們的自然生境,人工從它們的原生地挖來了土壤。
為了避免陽光直射,護林員就在苗圃上方拉起了遮陽網,控制溫度,為圓葉玉蘭適應低海拔環境提供條件。
在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工作人員就會在苗圃中撒下種子,這些種子都是來自生長在林場中高海拔地區的野生植株。
每年收集種子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因為野生圓葉玉蘭的種群分佈比較零散,採集種子也需要漫山遍野地跑。
在8年前,工作人員在苗圃中撒下了上萬粒的種子,但是最終成活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只有一兩百株。
在種子育苗的期間,人們也一直在嘗試嫁接,按照以往的經驗來說,嫁接的植株花期會提前很多,但是人們卻一直沒有取得成功。
2024年4月,人們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第一朵花。
這第一批培育了8年之後的植株終於有了收穫,這棵圓葉玉蘭的主幹直徑只有5釐米左右,按照人們的預估,它們至少需要10年才能開花。
發現這對話的人立即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這些年來一直在從事圓葉玉蘭人人共培育的人員,這是圓葉玉蘭在低海拔區域開出的第一朵花,它的出現也證明了人們嘗試低海拔人工培育圓葉玉蘭的可行性。
之後,人們還曾嘗試將在低海拔區域人工培育出來的圓葉玉蘭移植會高海拔地區,也就是它們的原生生境,一共移植了150多株,也取得了成功。
圓葉玉蘭不僅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植物,更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替代的一環,如今,通過科學研究和生態恢復的共同努力,圓葉玉蘭正逐漸擺脫滅絕的陰影。
在人們的不懈努力之下,當地圓葉玉蘭的野生植株數量也已經突破了550株,未來人們也將繼續進行培育,幫助圓葉玉蘭逐步脫離瀕危的險境。
參考:
人民網《圓葉玉蘭“回歸”記(美麗中國·林場有故事③)》,2025-4-7
封面新聞《在四川低海拔苗圃裡,人工培育的圓葉玉蘭第一朵花開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2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