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創新創造氣質,蕪湖乘“新”又起飛,向著創新之城、智算之城、智造之城的目標穩步前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菁 馬姝瑞 何曦悅
躍居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地級市第22位、三年前進10位,是長三角進位最快的城市;位列先進位造業百強城市第34位、三年前進10位;經濟總量破5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比超40%,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800億元。
這是蕪湖的2024年。這座居於長江與青弋江交匯之處的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幾年前因“WUHOO,起飛!”被寄予“蕪湖起飛”的厚望。
在長江滋養下,蕪湖既有“硬核理工男”的創新創造力,又具有奔騰向未來的活力,還有開放輕快的文化調性,帶著這些氣質,蕪湖乘“新”又起飛,向著創新之城、智算之城、智造之城的目標穩步前行。
創新之城:讓“車”飛起來
要說蕪湖,就離不開車、離不開奇瑞。1999年,第一輛奇瑞轎車在蕪湖下線。2024年,這家車企銷售汽車超過260萬輛,同比增長38.4%;出口汽車超過114.5萬輛,同比增長21.4%,連續22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躋身世界500強。
“今天,我們要在這裡打下奇瑞公司的第二根樁——AI智慧化。”3月18日,奇瑞汽車智能化戰略發佈會上,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表示,奇瑞將從汽車製造轉向打造智慧化、現代化產業集群。
創業於“小草房”,奇瑞從拆解研究國外汽車發動機起步,在依靠外力還是自主創新之間,選擇了艱難的自主創新之路。這也成為奇瑞不斷發展壯大的成功密碼。
面對新能源汽車與智慧網聯汽車新賽道,奇瑞建立“瑤光實驗室”與“開陽實驗室”,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全球一流團隊在蕪湖形成創新共同體,構建一張飛行汽車、無人機等“未來交通”與智慧汽車協同共進的智慧出行生態網。
以奇瑞為“鏈主”,蕪湖集聚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2000多家,“孵化”3家上市公司。2024年,蕪湖汽車產業全產業鏈實現營收5840.3億元,同比增長31.4%;汽車產量佔全省的46.2%,汽車出口量佔全省近80%。
如果說汽車製造是“蕪湖起飛”的地面強引擎,那麼低空經濟則是“蕪湖起飛”的“空中”加速度。
位於蕪湖市灣漗區的航空小鎮,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總裝線上,工人們正在調試一架雙發輕型通用飛機。“通航飛機生產需要10萬多個零部件,要經過幾百道工序,幸好蕪湖本地有十分完整的產業鏈。”公司副總經理張梁說。
早在2013年,蕪湖以蕪宣機場建設為契機,在灣漏區一片荒蕪丘崗上前瞻規劃航空“賽道”,佈局低空經濟產業。如今的航空小鎮,已集聚航空新材料、無人機、發動機、螺旋槳、通用航電、航空部附件等產業鏈企業近200家,基本能實現不出園區可生產一架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通航飛機。
中電科蕪湖鑽石飛機DA42機型多年在國內同類型通用飛機中出貨量穩居第一;安徽勁旋風螺旋槳年產量達10萬支,暢銷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當國產通航飛機從蕪湖航空小鎮起飛,俯瞰的不僅是壯闊長江,更是一個萬億級產業的未來。
造得出、飛得起、應用廣。目前,蕪湖集聚低空經濟產業鏈規上企業171家;實體化運營蕪湖低空智聯中心、多域無人系統技術中心;更有10億元安徽省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為低空經濟“加油”。政策支援下,2024年,蕪湖低空經濟產業實現營收463.8億元,同比增長15.95%。
飛馳向前的,不只是汽車;飛馳向上的,不只是飛機,更是蕪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之下快速發展的硬核製造業。
建設灣谷科技園、夢溪科創走廊、鳳鳴研創中心、“中國視谷”……近年來,蕪湖製造業不斷進階。今年3月21日,《“蕪湖鳩茲科創灣”建設實施方案》新鮮出爐,完善創新生態、培育未來產業,廣泛招募“鳩茲科創灣”合夥人,對資源連結類合夥人根據服務績效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
蕪湖市工業和資訊化局總工程師胡明介紹,從自主研發到開放協同,從龍頭企業帶動到產業鏈規模、品質、效益整體躍升,2024年蕪湖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2%。
“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蕪湖錨定打造新質生產力繼續飛馳向前——加快推動奇瑞智造二工廠滿產,三山經濟開發區智慧網聯汽車垂直配套零部件產業園達產,北灣智慧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基本建成;加快推進國際航空器“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新型跨代航空器維修項目建設;強化低空經濟、通用智慧、氫能等場景示範……
在安徽省蕪湖港朱家橋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整齊排列的汽車等待裝船出口海外(2024年11月24日攝) 肖本祥攝 / 本刊
智算之城:讓“數”跑起來
DeepSeek-R1大模型在長三角樞紐蕪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華為雲華東(蕪湖)數據中心全面投運;中國聯通長三角(蕪湖)智算中心即將開服;抖音火山引擎長三角算力中心一期上半年建成投運……今年以來,蕪湖“中華數島”傳來一個又一個好消息。
規劃面積約4600畝,集聚華為、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科曙光等一批領軍企業的“中華數島”,是“東數西算”蕪湖數據中心集群(下稱“蕪湖集群”)起步區的核心區。根據規劃,蕪湖集群將承接長三角地區約三分之一的算力需求。
“今年以來,聚集在蕪湖集群的頭部企業緊鑼密鼓、加緊佈局,通過自建、租用、買斷等多種形式,算力建設和交易明顯升溫。”蕪湖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方堅說,截至今年3月,蕪湖集群已簽約專案41個,總投資超3000億元,設計機架規模64萬架,已建成標準機架8萬架,形成智算規模3萬P。
算力是數位經濟時代的核心生產力之一,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眼下,一個“看不見”的“超級算力港”“數據立交橋”正在蕪湖加速構建,這是蕪湖建設“智算之城”的數位底座。
蕪湖集群上線之前,東部乃至更廣地區的數據要“跑”到上海沒有“高速通道”,只能走“普通公路”。如今,隨著蕪湖集群等新一代算力基礎設施的搭建,長三角乃至華東地區與日俱增的“熱數據”處理需求得到了更好保障。
長三角樞紐蕪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務平台同時也是安徽省算力統籌調度平臺,算力產品在“虛擬大市場”不斷上線,算力交易、算力調度快速適配,讓“數”跑起來。
作為全國首批算力調度平台專案之一,平臺集全、智算、超算、量算“四合一”,上線近一年以來,已接入數據中心28家,智慧算力規模1.6萬P,上線算力產品1000多款,算力交易額超2000萬元。
蕪湖市大數據建設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服務平台不僅保障算力調度的安全性,還通過“集采”打包、個人化定製等形式,滿足廣大中小企業階段性、零售型的算力需求,讓算力供給更加普惠靈活。這一運營實踐去年被國家數據局選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應用優秀案例集》。
到2027年,蕪湖集群智算規模預計超過4.5萬P,形成明顯的算力比較優勢,賦能長三角乃至全國數位經濟發展,帶動數據中心及關聯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
方堅告訴記者,作為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十大數據集群之一、長三角算力樞紐兩大數據集群之一、中部六省唯一的數據集群,蕪湖集群將推動算力與先進位造、新消費、大健康等更多產業結合,釋放更大數字紅利。
智造之城:讓機器人“活”起來
今年3月,一則企業更名公告引起製造業和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紮根蕪湖18年的埃夫特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埃夫特智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從“裝備”到“機器人”,一詞之差,標誌著這家國產機器人龍頭企業從“設備供應商”向“智慧生態構建者”轉型,折射出蕪湖從“製造之城”向“智造之城”進化的深層邏輯。
這一轉向與蕪湖產業基因深度契合。蕪湖製造業涵蓋41個工業大類中的37個,集聚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智能家電3個千億產業,為機器人智造提供天然應用場。
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集聚區,截至去年底,蕪湖彙聚了30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產業鏈。2024年,蕪湖機器人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第七位。
面對愈發複雜的工業場景和不斷增長的服務業需求,未來的機器人需要更柔性、更聰明。但機器人行業還沒有出現類似於手機行業iOS、安卓或鴻蒙的技術底座。
埃夫特智能機器人公司副總裁郭磊磊介紹,埃夫特正著手規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道路,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具身智慧系統設計與控制聯合實驗室,讓機器人具備複雜作業的知識表達、知識圖譜和推理、知識積累和遷移等能力。
智慧的“頭腦”、靈活的“四肢”,不僅能抓取、擺放、搬運,還會“雙手”舞龍。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埃夫特首款人形機器人“yobot”亮相,網友戲稱其踩著“風火輪”。網友稱讚的不僅是其炫目的形態與功能,更是它搭載的埃夫特智慧機器人通用技術底座。這個底座如同為機器人打造了一套“萬能樂高積木”,通過開放底層能力,降低機器人應用開發的門檻和成本,大大縮短週期。
以技術底座賦能全行業,讓機器人產業生態完成從“盆景”到“風景”的質變,不僅是機器人產業的願景,也是蕪湖佈局智慧機器人產業的戰略考量——積極佈局前沿賽道,加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力度,拓展多元化應用場景,培育更具競爭力的“機器人+人工智慧”產業集群。
政策推動下,效應正在顯現。酷哇機器人完成黃山景區2000米海拔懸崖救援任務,開創山岳救援新模式;中科感知機器人落地1600畝無人化農田,實現從播種到收割全程無人化作業……
2024年底,埃夫特的一項新計劃獲得批複:在蕪湖新建一處機器人超級工廠暨全球總部專案,總投資近19億元,預計未來年產能10萬台。
在這座新的超級工廠,將採用智慧機器人裝配機器人的模式。這一充滿科幻感的畫面,將向未來遞出一張蕪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