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一向話題度極高的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再次因其言論而引發爭論。他在一個對話里說,因“商業化不清晰”,自己正在行業高共識的情況下,批量退出對人形機器人的投資。
這一番話出現在人形機器人新公司巨額融資頻發的今天,被形容為“提款聲明”,在不少人支持其觀點的同時,正在積极參與人形機器人創業和投資的人們也立刻回擊。正反方開始大辯論。
沒有被直接提到的眾擎機器人,其CEO趙同陽激烈隔空回應,認為朱嘯虎“短視”,“用眼前否定未來”,還認為“他(朱嘯虎)是非常成功和精明的商人,但很多創業者不是。”這位創業者相信人形機器人是工業革命級機會,他的公司近期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數億,資金主要來自中東地區。
朱嘯虎的同行,曾在月之暗面爭議中與他站在一起的經緯創投張穎,也質疑朱嘯虎的言論或損害行業聲譽。他稱“朱老闆別鬧”,直言朱的言論可能影響其未來在機器人領域的投資機會。
而很快人們發現,被朱嘯虎影射到的,他所在機構退出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其實主要只有兩家:星海圖和松延動力。
他們都對朱的言論作出回應。星海圖方面澄清了金沙江創投在投資半年後就已退出,但後續其獲高瓴、螞蟻等機構加碼,這家公司強調,行業需包容創新生態。而且,星海圖強調,他們根本沒有和朱嘯虎直接交流過。另一明星公司松延動力則發佈機器人視頻配文“無懼雜音”,有反駁之意,也暗示會繼續推進技術研發。
根據公開資料梳理後,人們又很快發現,金沙江退出的僅是松延動力和星海圖的天使輪與A輪,共計不超過1000萬人民幣,許多人開始批評他在短期獲“小利”后,開始過河拆橋。他實際行動造成的影響遠小於此番言論產生的爭議。
事實上朱嘯虎的一句話引發如此大的討論,還是因為他再次精準命中了行業的情緒點。今天的機器人距離商業化較遠,但估值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高,而且最近一段時間各個剛剛成立的公司在沒有產品的情況下不停刷新彼此估值紀錄,頻率之快令人咋舌,泡沫正在形成,朱嘯虎再次成了對此感到擔憂的人們的嘴替。
在最近討論相關話題時,星海圖的聯合創始人許華哲提到的一個觀察很有意思,他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整機公司,融到1億美金是一個小門檻。
這個輕描淡寫說出的金額,其實早已不是人們習慣於理解的早期投資的模樣。
據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不完全統計,2025年前兩個月,中國具身智能機器人投融資交易達成27起,規模44.5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細分來看,2月份共發生6起億元級融資事件、11起千萬級融資事件以及2起百萬級融資事件。此外,還有27起融資事件的具體金額未予披露。根據已公開的數據,如果算上具身智慧上下游融資情況,2月國內一級市場累計融資金額在29.6億元至47億元之間。這是一筆龐大數位。
而與以往都不同的事,這些拿到巨額融資的公司,很多都是剛剛成立,一出生就咬上了前所未有的金湯匙。
而且看起來這些金湯匙在批量發放。
3月26日,它石智航宣布融資1.2億美元,而這家公司剛剛成立50天。這是近期高額頻發融資的典型代表。藍馳、啟明、聯想創投、高瓴創投等機構為其提供資金,同時注入產業資源。
日,阿米奧機器人完成億元種子輪融資,安克領投,Z基金(智譜生態基金)和險峰長青跟投。緊接著幾天後,3月31日上午,成立剛一年多的千尋智慧完成5.28億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領投方是阿美風險投資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 P7,深度參與的有招商局創投、廣發信德、靖亞資本、東方富海、華控基金等多家產業資本,老股東則有達晨財智這樣的老牌人民幣基金。
同樣在這幾天,剛註冊於去年12月17日的原力靈機,也宣佈完成2億元天使輪融資,投資方有君聯與啟明創投這樣的具身智能經典玩家。被朱嘯虎形容自己批量退出的松延動力,也在不久前3月17日完成了數億元融資。這些數億元的早期動作甚至都顯得不夠震撼了。
在這些更新的公司以高融資完成初次亮相的同時,去年估值飆升的公司也沒停止拿錢。在它石的破紀錄融資兩天之前,頭部初創智元機器人也傳出又完成了B輪融資,騰訊領投,龍旗科技、卧龍電氣、華髮集團和藍馳跟投。在成立的第二年,外界沒怎麼看到它的具體產品大規模投產,但已經頻繁聽到它+輪,+++輪融資的消息。
最新融資后,據稱它正在以150億的估值繼續融下一輪。同時,它在最近第一次對外明確了自己的CEO是誰。華為公司原副總裁、計算產品線原總裁鄧泰華成為CEO。
在科技行業天使輪融資普遍在數百萬至千萬元量級,且往往由少數幾家公司拿到的情況下,這些廣泛而高額的融資顯然已經不再是人們理解的那種“天使輪”融資了。它不再是對某個公司某個領域的起始資金支援,而是某種更大賭注的入場券。
有機器人初創公司融資負責人告訴矽星人,2025年Q1,人形機器人天使輪融資門檻悄然提升至5000萬美元以上,具備大模型能力的團隊估值溢價或達到3-5倍,一些身處第二梯隊美元基金開年已失去了早期機器人明星初創的入場券。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據矽星人不完全梳理,頭部VC如紅杉、高瓴創投、啟明創投、明勢與藍馳,大廠戰投如螞蟻、騰訊與美團龍珠,產業資本如寧德時代聯想,加上幾家國資平台和引導基金,共同構成了20余家人形機器人初創的出資方,且頭部資本的出鏡率越來越高。FA屆有統計指,具身賽道前10%的初創吸納了70%的資金。目前,各家有一定實力的機構和創企都在牌桌之上找到了定位,角力之勢漸成。
多名人形機器人初創的創始人及投融資負責人表示,人形賽道的投資人總共分為三類,一類專門看水下專案,2022年時就已存在,以挖掘學院派創業者為主;一類專門投資硬科技,沿著自動駕駛到大模型再投到具身,投資不太受賽道波動影響,這類比例很高;另一類是看到人形機器人起勢,才關注度飆升,這類機構越往後越多,有一部分是引導基金。
而隨著新晉機器人公司紛紛成立,通過投資“上牌桌”的機會窗口出現,資本結構也隨之生變。比如,一年前很少出現在機器人出資方名單上的產業資本,近期頻頻現身。
洗牌的機會誰都不想錯過,於是FOMO情緒再次蔓延。
其實,在去年以銀河通用的7億元天使輪融資為代表的高峰期之後,有不少投資人在年末做出預測,2025年整個人形機器人賽道會進入冷卻期,還有投資人認為,“早期基金下注各家人形機器人視窗期或將階段性結束”。
然後,今天的一切讓他們再次傻眼。
“很多一級市場投資人是擔心具身熱度起的太快,會導致在某個時間點進入低潮,今年的起勢情況的確超出預期。”聯想創投合夥人王光熙對矽星人分析。這位投資人主導投資了逐際動力、星動紀元、雲跡、浙江人形等公司。
外界對人形機器人的信心被激發顯然受益於DeepSeek R1的崛起和宇樹科技的春晚亮相,但資本的聚集在去年下半年就已發生,比如新貴智平方近兩月完成的2輪融資,多為去年就已談妥的成果。逐際動力創始人張巍則表示,創業初期,只有“明勢資本是2022年看到其論文,主動找過來,而現在更多人開始追這個事。”去年年底時張巍觀察到,關注機器人的“投資明顯變多,一級市場明顯變熱鬧”。這家公司在半年累計完成5億元A輪系列融資,是智元、宇樹之外,頭部機構競逐的另一焦點。
一月至今,一級市場有關人形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融資項目合計激增至31起,融資輪次涵蓋種子輪到E輪,部分企業三個月內累計融資額已超過5億元。在這一領域技術商業化沒有明顯進展的情況之下,去年已經下注這一賽道的VC,沒有耐心等待頭部專案配得上估值后才行湧入,而是選擇開年後就加大籌碼。
按照財新引述頭部FA光源資本合夥人婁洋的說法,春節後有眾多投資人紛紛主動與光源對接(人形)專案,還有一些投資人與企業深入交流了一次,就迅速給出投資意向書(TS),“這充分顯示出市場對具身智慧的高度關注和強烈投資意願。”
圍繞人形機器人的周邊賽道也開始受益。某軟體初創公司創始人稱,他們在節後得到美元基金投資人頻頻拜訪,一掃此前美元投資人不看軟體的大勢。他的公司為人形機器人提供模擬軟體,剛剛完成一輪大額融資。
星海圖許華哲稱,年初融資體感上變融資很多,去年投資人的心態是興趣投資,而今年心態已經變成FOMO(害怕錯過),傾向於迅速達成一致。
一位處在第一梯隊的人形創企高管告訴矽星人,節後投資人們都想更早進入到更好企業,並以較低估值進入,因為他們預測往後人形標的估值會即刻上漲,這導致機構們在交易Close方面更為積極,會選擇快速結束一輪融資。
無論從此輪創業者的背景構成,還是融資的規模相似度,自動駕駛賽道常被業界拿來與如今的人形機器人賽道比肩,但機器人賽道現今的資本密集程度,足以令自己的姐妹賽道咋舌。
當年地平線的天使輪融資是數百萬美元,天使輪投前估值1.21億美元;小馬智行的天使輪融資是1500萬美元,投前估值只有7000萬美元。兩相比較,四五年前這些頭部自駕公司天使輪吸引的資本青睞明顯低於如今的人形,但作為一個早已存在的行業,此前機器人賽道,在前三年的投資整體規模,是遠小於自動駕駛的。
一位機器人初創的市場總監告訴矽星人,人形機器人可以用在千行百業之上,但落到每一具體行業,體量遠比汽車和出行要小,後者有頗多大型產業機構入場,口袋深厚的財務投資人和國內外主機廠頻頻現身初創投融資名單,但不常出現在機器人一側。這些都是正常情況,但目前從行業關注度和政府扶植力度來看,人形機器人影響又遠大於自動駕駛。估值錯位在人形機器人年後天使輪出現天價時達到高點。
根據朱嘯虎的說法,某人形機器人專案在B輪估值3億美元退出,賬面回報率300%,但企業實際年營收僅800萬美元,現金流缺口達2700萬美元。
朱的說法是對機器人賽道估值體系不穩固的一種現實描述。媒體援引朱嘯虎在2024年引用的金沙江內部研究數據:在其統計的23個具身智能專案中,僅14%能證明其技術可帶來可量化的成本節約或收入增長,而這一指標在2018-2022年獲得10倍退出的硬科技專案中平均達到32%。更嚴峻的是,這些專案的平均現金消耗速率(Cash Burn Rate)達每月270萬美元,但對應年化收入增長率僅為19%——這意味著資本效率比共享單車泡沫時期還要低40%。
但談及資本效率就要說明不同硬科技賽道對資本截然不同的消耗方式。王光熙認為,硬科技領域資源與資本之間的關係,每條賽道都不一樣。晶片消耗工程師人力,大模型公司需要人才和算力,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則主要在於人力和算力,但成本消耗和資本注入並不一定都是線性關係。他稱晶元領域因果關係更明顯,依靠資本支撐工程師與流片資源,大模型領域則需要依賴資本壁壘撬動其他變數,具身智慧領域的泛化能力並未達到量產門檻,本體形態和技術路線也未行收斂,Scaling law(規模化法則)不到,就不能僅靠燒錢解決一切。
也就是說,融到巨額早期資金的公司們,未必清楚怎麼花錢。對於他們來說,接下來如何“花錢”反而成了挑戰。得到錢的機器人初創們也必須快速在一兩年時間內整合足夠資源。
此外,在這輪對人形機器人的豪賭押注中,還有一點很不同。在AI的極速發展下,所有人都相信具身智慧的未來是確定的。因此在投資和新公司的誕生過程里,它的意義已經不止在於一個兩個商業公司,在很多投資邏輯里,它是一個一生僅此一次的機會——在一個全新的未來科技產業里,那個軟硬結合的關鍵融合點。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領域。
這導致今天看起來,具身智慧的天使輪已經完全和過往的天使輪不同,它甚至可以說是自動駕駛的融資進程的延續,自動駕駛代表了上一階段對於軟硬體結合的智慧的追求,而具身智慧把它續上了。同時,它也是與大模型互為表裡的賽道,其崛起同步於大模型多模態能力展現之時,拐點出現是在大語言模型解決感知和思考能力的階段,這條賽道的估值想像空間是以AGI想像空間為載體,於是它其實成為了今天AI太高估值又暫時陷入泥潭,但未來又讓所有人焦慮期待時的平替。
高瓴創始合夥人李良認為,最新階段具身智慧的投資趨勢是“軟硬協同”,競爭趨勢則從“炫技”轉向“實用”。“一方面,硬體本體需要更高的性能和性價比,一方面,軟體系統要實現高效的環境感知與任務規劃,如通過預訓練大模型優化機器人的學習效率。”
李良認為國內完備的製造業優勢天然適合發展具身這類軟硬結合產業,能為人形機器人規模化生產和成本控制提供關鍵支撐,此外近年AI大模型技術突破,也讓機器人從程式化執行向自主決策躍遷成為可能。據他所述,投資要基於對技術發展脈絡的研究和產業成熟度做出,目前具身呈現出不同的技術發展方向,但投資人只需根據這些因素找到合適的團隊。
所以,在朱嘯虎從財務角度批評今天具身智慧的泡沫的同時,這個行業的投資動作其實已經不再是過往移動互聯網所理解的“天使輪”。
“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經緯創投張穎在評論朱嘯虎的言論時這樣說。
這一兩個大公司會與過往所有公司的意義都不同,這將繼續“引誘”著所有人興奮而焦慮往前走。而在這些“大公司”出現之前,爭吵也還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