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倉只是開始!雷軍和方洪波必有一戰
更新于:2025-04-07 13:23:18

在持有小米股票長達10年後,美的在2024年清倉了小米,累計套現了近20億元。美的集團寧願少賺40%,也要在小米股價暴漲前離開,這背後隱藏著一個10年盟友變勁敵的故事。兩家看似不相關的巨頭,早已打響沒有硝煙的戰爭。

一、清倉太早了,少賺40%

在商業的巨集大敘事中,每一個決策背後,都交織著複雜的利益權衡與戰略考量。

3月28日,美的集團發佈2024年年報后,有眼尖的網友發現:美的徹底清倉了持有的小米股票,套現9.02億元。算上從2020年開始的幾次套現,美的從小米股票上回籠的資金近20億元。而2014年美的買下這些股份的資金投入是12.66億元。

這猶如一顆投入商業湖泊的巨石,在市場上激起陣陣浪花。3月31日這一天,美的集團清倉小米的消息,更是登上百度、微博等各大平台的熱搜。

對於美的集團的操作,不少網友不解地說,“美的扛了這麼久,卻在小米股價狂飆前跑了,賣早了!”美的持有小米股權近10年,一度浮虧嚴重。雖然2024年小米股價也在持續攀升,但遠遠不及2025年的上升勢頭。

今年以來,小米股價一路暴漲,並於3月19日達到年內最高的59.45港元/股。這跟2024年34.5港元/股的收盤價相差有點大。“提前撤退的美的集團,少賺了大約40%。”資深家電人士張清算了一筆賬。

有網友認為,“三年五年後回頭看,會發現美的是最聰明的,只有散戶才會覺得自己應賣在最高點。”這類人群對小米的發展有一些擔憂。如摩根大通就表示,小米汽車收入僅為比亞迪的1/7,卻享受著更高估值。市場對小米汽車業務的增長預期過於樂觀。4月1日,受小米汽車事件影響,小米股價跌了5.49%,每股報收46.5港元。4月2日,小米股價再次下跌超4%。

對於美的集團清倉小米股票背後的原因,有業內人士認為,美的集團對小米集團的投資屬於財務投資,隨著小米股價向上,套現屬於正常資本運作。美的集團證券部工作人員回應《財經天下》稱,“屬公司正常投資操作,沒有什麼特別原因。”

在被問及其是否與業務戰略調整有關時,該工作人員表示:“沒有關係,業務還是to C與to B並重發展。”不過,有不少觀點認為,這場套現近20億元的資本撤離,不僅是一場財務投資的終局,更是中國智慧生態鏈從“共生”走向“博弈”的標誌性事件。

美的和小米,曾是“共生”的盟友。美的希望通過小米的互聯網思維和行銷管道,加速自身的智能化轉型;而小米則希望藉助美的的製造能力和渠道優勢,拓展其在智慧家居領域的佈局。

2014年,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採訪時,美的集團掌門人方洪波,這樣描述美的與小米合作的邏輯,“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產品。美的有全面的白色家電產品,小米有電視、手機和路由器,消費者的全部家居產品在形態上就完善了。”

他還提到,“美的擁有最全的家電品類,最有條件構建整體體系。而智能手機、路由器、雲平臺這些正是小米要發展的重點。”

也因此,美的和小米隨後都通過戰略投資,成為雙方早期的重要股東。他們在“雙向奔赴”中各有分工:美的負責家電硬體的製造;小米則專注於感測器和協定的互聯。

到2016年,雙方嘗試打通“美居”與“米家”App數據,並聯合開發支援小米手環聯動的空調產品。方洪波稱,這個合作是“融入時代系統的必然選擇”。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美的和小米的奮鬥目標,開始錯位了。

美的希望藉助小米的IoT(物聯網)生態,從“傳統製造廠商”轉型為“智慧家居服務商”。小米則希望美的能夠成為其供應商,代工生產智慧家居產品,拓展智慧家電品類。一場人才糾紛成為他們關係變味的直接導火索。

由於美的家電需要接入米家系統,美的不得不派出一個技術團隊去和小米合作,但這個團隊在半年後卻集體離職加入了小米。自此,美的和小米進入了疏離期:美的轉向華為鴻蒙生態,小米扶持長虹代工。這也跟方洪波“在同等的條件下優先與小米合作”的想法漸行漸遠。

2020年到2024年,雙方更是直接在家電領域博弈起來。美的這個老大哥有點心煩意亂。2024年,小米空調出貨達680萬台,線上市佔率達11.77%,躋身前三,僅次於美的與格力。

“美的清倉小米,與騰訊減持京東、阿裡拋售小鵬,雖然具體邏輯和背景存在差異,但背後原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張清向《財經天下》解釋道,這些動作均可視為巨頭在生態競爭加劇背景下,主動調整戰略布局的表現。

當前,美的和小米正在多個業務領域“短兵相接”。

二、與小米“短兵相接”

小米2013年進入家電行業,初期以智能電視、空氣凈化器等小家電為主。2018年推出空調、洗衣機等大家電產品,與美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大家電業務形成直接競爭。

在頭幾年,小米大家電的收入,還不足以單拿出來說,但自2021年開始,小米集團大家電的收入節節攀升,增長率超過40%。其中,小米空調的出貨量更是驚人。

截至2022年終,小米空調已與二線品牌市場份額接近。2023年,小米空調出貨量超過440萬台,同比增長49%,一舉超越奧克斯,緊緊逼近海爾。2024年,小米空調更是憑藉超過50%的增速,以11.77%的線上市佔率,躋身空調行業銷量前三。

在美的、格力、海爾三大家電巨頭中,單論空調業務受小米衝擊最大的,表面上看似乎應該是海爾。畢竟,空調並非海爾的強項,海爾空調一年的出貨量在1000萬臺上下。

不過,在業內看來,海爾的優勢在高端品牌卡薩帝,單價是小米的幾倍,其並不會與小米形成正面競爭。與海爾類似,格力的優勢產品,和小米並不在同一個價格段。也因此,小米空調的崛起,最先影響到的,或許還是美的集團,尤其是其子品牌華淩。

華淩聚焦年輕群體與家庭使用者,強調“性能不輸高端,價格更親民”,其1.5匹空調價格集中在1699~2799元。小米空調,瞄準的也是年輕化與科技愛好者,其1.5匹空調價格集中在1699~2399元。

由此可見,兩者價格區間高度重合,直接爭奪年輕使用者與下沉市場。這幾年,小米通過線上管道,以及低價策略,捲出了自己的路數。

如2024年1~4月,小米空調線上均價為2229元,同比下降3.76%,是前四品牌中價格最低的。小米巨省電系列1.5匹掛式空調售價僅1999元,遠低於同類競品。

“小米很會拿下年輕人的心智,方式有極致性價比、產品設計年輕化、高顏值等。再加上掌門人雷軍親民的形象,以及小米汽車研發成功的光環等,消費者對小米的產品有了改觀。”資深家電分析師劉步塵認為。

從目前來看,儘管美的2024年空調銷量高達7000萬台,遠遠超過小米空調的680萬台,但萬事萬物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小米空調增速突飛猛進的同時,美的空調市佔率下滑了0.6個百分點。

為了應對消費需求變化,以及同行們激烈的競爭,美的集團在2024年也通過國補、滿減等,調整產品價格。在去年的雙12活動中,原價為2599元的607升機型美的雙開門冰箱,通過滿減、政府補貼等降至1970.88元。

這讓方洪波有點糟心。“小米一方面在爭奪傳統的家電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其產品價格又比較低,其他競爭對手市場份額被擠壓的同時,產品利潤也可能會被拉薄。一些家電品牌如果也卷價格,會賣得越多就越虧。”劉步塵告訴《財經天下》。

以利潤相對高一些的空調行業為例。美的空調這些年的凈獲利率雖然高於海爾,但一直低於通過高端化維持高溢價的格力集團。這背後的原因,除了“產品結構單一化”外,也正是“價格戰給到的壓力”。

也因此,小米這條鯰魚,雖然暫時未動搖美的的行業龍頭地位,但從長期來看,小小蝴蝶一下下扇動翅膀,很有可能掀起一場大的風暴。畢竟,2024年,小米白電業務呈現高速增長與局部突破的特徵。

實際上,自2018年以來,除進入家電行業之外,小米還在智慧家居生態鏈,與美的形成直接競爭。從目前的競爭結果來看,“小米以高性價比和生態鏈整合快速滲透市場,美的則依賴線下管道和製造能力維持份額,但智能化轉型壓力增大。”張清認為。

截至2024年終,小米IoT設備啟動數9億台,遠超美的集團的1億台,其“米家App”已成為智慧家居流量入口,削弱了美的通過M-Smart系統構建生態的能力。這意味著,在智慧家居生態鏈上,美的集團還得努把力。

在新能源汽車業務領域,美的聚焦核心零部件與B端合作,小米專攻整車製造。一個深耕B端供應鏈,一個搶佔C端使用者,兩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呈現“路徑分化、生態對沖、資本切割”三大特徵。

這並不意味著兩者之間沒有硝煙,“小米直接參與終端市場競爭,而美的通過技術滲透上游供應鏈,形成整車製造與零部件供應的間接競爭關係。”張清總結道。

從目前來看,雖然在方洪波和雷軍兩位掌門的帶領下,美的和小米業務有重合和競爭之處,但他們的戰略路徑有著很大的不同。

三、兩大掌門的殊途同歸

美的集團證券部工作人員告訴《財經天下》,美的集團to C與to B業務並駕齊驅,形成六大業務板塊。分別為:智慧家居事業群、工業技術事業群、樓宇科技事業部、機器人與自動化事業部、美的醫療、安得智聯。

然而,從種種跡象來看,美的在穩住智慧家居這個基本盤外,to B端成為近些年戰略轉型的核心方向。如2024年,美的to B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千億,達1044.96億元,佔總營收25.67%,較2020年的18.5%提升7個百分點。

小米則是to C端主導,手機和汽車佔總收入的比重超過60%,IoT生態依賴C端用戶規模。較之於美的靠製造業規模效應、B端技術溢價的盈利模式,小米則是憑藉硬體低毛利率、互聯網服務高利潤這兩種方式來賺錢。

雖然發展路徑和盈利模式不同,但兩家公司戰略定位和多元化路徑,有著相似的底層邏輯。“殊途同歸。”張清解釋道,他們的目標都是打造實現多元化生態鏈閉環的全球公司。

方洪波帶領美的集團培育其他增長曲線,是因為傳統家電市場這些年增速放緩,如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僅增7.5%。美的需要通過B端業務,比如工業機器人、醫療設備等領域突破增長瓶頸,同時規避地產週期給它帶來的影響。

而雷軍面臨的是智慧手機市場飽和,以及全球出貨量曾連續三年下滑的尷尬局面。造車和IoT生態成為小米的第二增長曲線,尤其是汽車業務被視作“再造小米”的關鍵。

兩家企業均將AI和數位化視為核心戰略:美的發力工業機器人+AI大模型融合,小米則聚焦智慧座艙與自動駕駛技術。除了同樣重視技術驅動的產業升級外,生態協同也是兩個掌門正在做的事。

美的通過智慧家居與工業互聯網,實現從家庭到工廠的數據互通;小米則通過手機、汽車、家電的互聯,構建使用者全生命週期服務。

也如此,這兩家公司在白電市場、智慧家居生態鏈,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狹路相逢,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如美的和小米從盟友到現在的漸行漸遠一樣,方洪波和雷軍兩掌門這些年的互動,也呈現從密切合作到逐漸疏離的態勢。至少從公開場合看來“是”。

2014年,雷軍和方洪波針對兩家公司的戰略合作,公開表態認可雙方。為探討業務,兩人甚至單獨會談3小時。此後,兩人再次公開場合的交集,是2020年。這一年,雷軍和方洪波多次共同出席論壇。

如綠公司年會上,圍繞全球供應鏈重構展開對話,方洪波強調“科技創新是供應鏈升級核心”,雷軍則分享小米智慧工廠的實踐。這些互動顯示彼時雙方在戰略層面仍然存在共識。

然而,隨著小米從2021年開始加速佈局白電,美的通過庫卡機器人、醫療設備等B端業務加速轉型,雙方數據共享協議終止,技術標準分歧公開化后,方洪波和雷軍在公開場合幾乎難再有交集了。

在張清看來,兩個人的性格與風格差異明顯。方洪波以“理性克制”著稱,注重戰略隱蔽性。而雷軍,則擅長通過社交媒體,打造親民形象。方洪波在訪談中強調“產品為先”,而雷軍熱衷“用戶參與感”行銷。

這也使得兩家公司,在品牌傳播、市場策略以及用戶互動方式上,呈現出美的“低調”,小米“高調”的風格。但歸根結底,兩家企業競爭的本質是“工業時代與數位化商業邏輯的碰撞”。張清認為。

美的和小米目前面臨的隱憂也因此有所差別。以白電市場為例,美的在空調、冰箱等傳統家電領域佔據優勢,但因其線上管道效率較低等原因,使得美的空調線上市佔率,落後於小米和格力。

儘管方洪波推行“簡化管理”改革,但美的作為傳統製造業巨頭,層級較多、決策流程較長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例如,2024年美的樓宇科技業務增速,從2023年的14%放緩至9.86%。除了受政策和市場環境變化的影響外,部分也源於內部協同效率不足。

至於小米,以“爆品+生態鏈”驅動家電業務增長,但其主要是線上管道,線下管道與服務體系相較薄弱:1.5萬家的門店覆蓋率,遠低於美的的3萬多家。要知道,在白電市場,線下體驗和服務是用戶決策的關鍵。

美的與小米從10年盟友變勁敵,“清倉行為或暗示美的正重構供應鏈體系,通過自建產能或扶持新勢力(如蔚來),削弱對小米生態鏈的隱性依賴。”張清也認可這種觀點。

“雙方必將有一戰。”劉步塵認為。畢竟,小米計劃2025年衝擊1000萬台空調出貨量目標,並加速高端化佈局,比如中央空調產品。而根據2024年數據,美的中央空調國內銷售規模穩居行業第一。

當然,這個世界也不是非友即敵,或非敵即友。“在供應鏈上,也不是沒有潛在的合作機會。”劉步塵認為。例如,美的作為全球最大壓縮機供應商之一,可能為小米空調提供核心零部件,而小米生態鏈企業也可能依賴美的代工廠。

這意味著,美的清倉小米只是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