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往往意識到一個殘酷的真相:在別人眼中,自己並不那麼重要。
一、當生活能力衰退時,周遭的關懷逐漸稀薄
一旦個人失去了自我照料的能力,生活的滋味會變得異常艱難。除了自己仍努力求生外,真正希望你長壽的人寥寥無幾。
以子女為例,他們有自己的事業與生活壓力,長時間照顧失能老人難免會感到疲憊。儘管他們內心渴望盡孝,現實的難題卻擺在面前,有時甚至會暗自期望這種狀態能夠早日結束。
至於親友,最初可能會前來探訪,展現關心,但隨著次數的增多,他們也會慢慢疏遠。畢竟,沒人願意一直面對病痛纏身的人。即便是伴侶,長期的沉重負擔也可能使他們喘不過氣來。
這並不是說他們缺乏良知,而是現實生活的殘酷性使然。照顧失去自理能力者需要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投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處。
於是,到最後,通常只有自己還在堅持生存的意志,而周圍人的態度可能讓人深感冷漠與無奈。
二、對任何人都不要抱有過高期望
許多人曾以為,只要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同樣回饋。為朋友和家人盡心盡力,總以為自己的付出能夠換取真心相待。然而,老年時期卻發現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願,別人的回應不過是些場面話而已。
拿養育孩子為例,辛辛苦苦將他們撫養成人,期待著他們長大后能體貼入微。但當他們有了自己的生活家庭之後,真正能分給我們的關心又能有多少呢?
那些曾經稱兄道弟的朋友,年輕時候共同享樂,關係看似牢不可破。但當你老去身體衰弱,希望找個人聊天時,他們往往會找藉口推脫。
經歷了許多,我們老了才明白,對他人抱有過多期望是徒勞的,別指望他人會如我們所願地照顧我們。過分依賴最終只會讓自己失望。
三、當價值不再,剩下的或許只有成為負擔
隨著年紀的增長,工作能力下降,創造的價值減少,有時甚至因病需要他人照顧,從而成為負擔。
我們也不該僅憑養育之恩期望子女必然孝順。這種期待是錯誤的,因為是否孝順完全取決於各種不確定的因素。
想像一下,我們的子女同樣面對著他們的生活壓力和困擾。儘管養育之恩深重如山,如果我們總是拿此來要求他們,恐怕會產生反效果。
回顧我們自己年輕時,不也是全心全意撲在家庭上么?忙於生計,對父母的關心又有多少?
現在的情況對子女來說也是一樣,面對壓力和煩惱的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而且孝順是無法強求的,如果總覺得有權利要求子女按我們的意願行事,這可能會破壞彼此的關係。
總之,不要總沉溺於過去的功績中,要認清現實。無論子女是否孝順,都不是強制的。一切順其自然吧,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