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童
高血壓、糖尿病(以高血糖為特徵)和血脂異常(以血清膽固醇或甘油三酯水準升高為主要表現)常統稱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 3 項主要危險因素。近日,由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東方華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發起的“‘三高’共管綜合管理能力提升專案”迎來收官,多位專家學者、青年醫生圍繞“三高”患者的綜合管理和聯合治療進行了交流分享。
現場專家學者與青年醫生合影。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錢菊英認為,高血壓、糖尿病和血脂異常都是可防可控的危險因素,對“三高”應同等重視並進行綜合管理。具體而言,一方面要提升大家對於“三高”的科學認知,並通過篩查提高相關疾病和危險因素檢出;另一方面,要推動“三高”共管相應方案和指南的完善與推廣,發揮基層醫療機構在慢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患者全生命週期的規範化、同質化診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常務副院長周玉傑同樣認為,基層醫療機構是“三高”共管的一線陣地,要加強基層醫務人員培訓,提升規範化診療服務水準,對患者進行總體心血管風險的評估和分層,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並進行綜合管理。“此外,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心血管疾病相關臨床證據不斷‘推陳出新’,因此,要更加註重患者個體全生命周期的綜合管理,不斷優化治療方案”。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強調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作為首要干預靶點,非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作為次要靶點。新增了ApoB(載脂蛋白B)、TG(甘油三酯)、脂蛋白(a)、HDL-C作為其他降脂干預及管理指標。“血脂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減少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發生。提高公眾或ASCVD患者對血脂異常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是ASCVD一級預防、二級預防的核心策略。”錢菊英補充說,LDL-C的干預管理是血脂管理中首選目標值,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以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作為起始藥物治療。除此之外,還有膽固醇吸收抑製劑,以及創新型藥物PCSK9(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製劑等藥物。
降脂藥物的聯合應用是血脂異常治療策略的基本趨勢。錢菊英認為,在血脂管理過程中,除了要關注主要靶向LDL-C之外,也要關注其他的血脂指標,進行綜合干預。例如,對於TG升高的患者,可採用貝特類藥物以控制TG水準。把所有的異常指標做好綜合管理,能夠讓患者從血脂管理當中得到最大的獲益。
在周玉傑看來,血脂管理過程中,LDL-C、TG等風險因素的控制應做到“並駕齊驅”“及早干預”。“目前,臨床更提倡血脂管理聯合治療,不再追求單一劑量,而是通過降脂藥物的聯合應用實現‘1+1>2’的效果,進一步降低ASCVD風險,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他說。
作為“‘三高’共管綜合管理能力提升專案”的醫師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馬越、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宋穎也分享了各自的收穫。馬越認為,在項目實踐中自己對個人化治療策略中的聯合降脂方案、綜合治療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積累了臨床結合指南的實踐經驗,有利於提升自身診療水準。在宋穎看來,臨床中很多患者都需要聯合治療,根據患者不同情況發揮每一種藥物的優勢,這也體現了個體化、精準化的治療理念。聯合治療、綜合管理,最終使患者更多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