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四苦四甘(文思)
更新于:2025-04-07 07:20:47

徐 海

編輯是個古老的職業,某種程度上,書籍的歷史有多長,編輯的歷史就有多長。從抄本到批量印刷再到數位化海量投放,當作者身份與發行者身份分離時,編輯的作用與地位便開始產生。今天,無論是紙媒還是數媒,只要讀者讀到的是眾多複製品中的一份,那大都是經過了編輯之手;人們以為看到的是作品,實則看到的是經過編輯這隻“看不見的手”編輯加工后的“商品”。作者或因作品而偉大、傳世,或因作品而被諷刺、被差評,而編輯則常常被忽略、被遺忘。所以,在我國,編輯的角色有“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形象比喻。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甘苦,有些是甘多苦少,有些是甘少苦多;有些能苦盡甘來,有些往往是苦盡苦還來。但世界上似乎沒有只苦無樂的行業,也沒有只樂無苦的行業,只是苦樂不均而已。

編輯也不例外。

要說編輯的苦,大概有四。一是工作單調。人們誤以為出版單位編輯很幸福,因為編輯有很多書可以看。實則不然。看書人是喜歡的書就看,不喜歡的書就不看,可以看一半就扔掉,也可以看兩頁就扔掉。但看書稿不是,因為看書稿是你的任務,必須完成。青燈黃卷,漫漫長夜,編輯有時需花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編輯完一部或一套書稿。“看書稿”是通俗的說法,準確地說是“書稿加工”,其實與工業品加工有相似之處。鳳凰出版社“江蘇文庫”編輯部6人,10年須加工3000冊《江蘇文庫》書稿,過程很苦。二是收穫與付出有時並不匹配。很多學術著作、科學著作、古籍整理出版后,因為發行量少,經濟效益不佳甚至虧損,與編輯付出的心血完全不成正比。基於出版行業對社會效益的追求,這些書稿仍需出版。編輯投入大量心血,回報很少。三是壓力大。即使歷經嚴格的三審三校流程,有時候也難以確保書的內容毫無差錯。三審三校只經過數人之手,卻難以逃脫成千上萬的讀者之眼。最後,現實中很多編輯終其一生,也只能停留在普通編輯崗位。

不過,只要你是位用心做事的編輯,也會體會到自身和行業的很多樂趣。首先,編輯能夠結識眾多作者。很多作者智慧非凡,編輯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可深切領略到他們身上強大的創造力和優秀人格。套用錢鎠書的說法就是,編輯既吃到了雞蛋也看到了母雞。其次,很多書傳承百年千載,責任編輯之名永刻書上,編輯便有幸與作者一同不朽。再次,當書籍發行順利、暢銷熱賣時,出版社在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的同時,還可以創造令人吃驚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圖書市場繁榮,提升了文化產業發展,帶動了就業。而且,作者和編輯同樣都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古今中外出版史上靠版稅致富的作者,以及因圖書暢銷而顯著提高收入的編輯不勝枚舉,這大大提升了編輯的生活幸福感。編輯的最後一樂,當來自讀者。很多編輯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所編圖書受到讀者的好評乃至追捧時,其樂趣有時候並不亞於作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