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妍燐四川在線記者羅海韻
4月6日上午,廣安市博物館“大漠長歌——敦煌石窟藝術特展”上,《張大千臨摹初唐伎樂菩薩圖軸》《張大千臨摹隋朝佛像圖軸》等5幅作品色彩豔麗、線條流暢,生動展現敦煌壁畫的藝術魅力。清明假期間,張大千作品首次在廣安展出,為文化愛好者開啟深入瞭解敦煌文化的新視窗。
大漠長歌——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踏入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展廳,觀眾們神情專注,有的踮起腳尖,目光緊緊追隨壁畫細節;有的側身貼近,手指在空氣中比劃線條走勢。“張大千先生是20世紀中國畫壇極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眼前這5幅作品,便是他遠赴敦煌,歷經兩年多臨摹研究所作。在當時,文人畫多用水墨,張大千想探索中國繪畫技法,在敦煌用復筆重色,筆力也變得豐厚濃重。”講解員蔣書禾正為參觀者講述張大千在敦煌臨摹的歷程和成就。
講解員正為參觀者介紹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作品
據介紹,張大千為追尋晉唐藝術遺風、弘揚中華文化,於1941年至1943年奔赴敦煌,在艱苦的戈壁環境中開展兩年半的臨摹與考察工作,留下大量珍貴的藝術作品與考察記錄,開創了敦煌藝術研究的全新篇章。如今,5幅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真跡首次在廣安展出,為“大漠長歌——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增添歷史底蘊。
展廳里,柔和燈光灑在展品上,為臨摹壁畫真跡披上古樸光暈,壁畫色彩在光影交織下更顯明豔。在長90.2釐米、寬69.1釐米的《張大千臨摹初唐伎樂菩薩圖軸》中,四位樂神聚精會神地演奏簫、鼓、曲頸琵琶和小銅鈸樂器,面部神態細緻入微,靈動的雙手以及隨節拍而動的曼妙姿態,讓觀者似可聞其聲。在長131釐米、寬67.4釐米的《張大千臨摹獅奴圖軸》中,畫中人物呈側身像,身穿盔甲和尖足靴,風帶繞肩搖曳展拂,正昂首闊步呈向前行走之態,畫家以白描線條勾勒人物面部,運用明黃、藍、青綠等色表現人物的軒昂英姿。
孩子們正在敦煌特展內欣賞張大千的繪畫作品
“之前我主要通過電視和小說瞭解敦煌壁畫,現在廣安市博物館展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作品,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看到更多敦煌畫作的細節。”廣安市民蔣淩翔說。
為豐富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加強館際之間交流合作,廣安市博物館向四川博物院借展五幅張大千臨摹敦煌畫文物,展出將持續至5月20日。四川博物院研究員胡蔚表示,“張大千先生是傳統繪畫的集大成者,展覽中展出的5幅文物品相保存完整,不僅是張大千先生對20世紀40年代敦煌壁畫的再現,還加入了張大千先生對藝術的理解。”
據瞭解,“大漠長歌——敦煌石窟藝術特展”由廣安市博物館聯合敦煌研究院共同推出,也是廣安市博物館舉辦的第二個大型臨展。自今年1月20日開展以來,該展覽已接納各地遊客12萬餘人次。“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文物的展出,能夠豐富敦煌石窟藝術特展展覽內容,促進文物資源交流,進一步豐富和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廣安市博物館副館長段德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廣安市博物館圍繞展覽配套舉辦了敦煌學術講座等活動,同時藉助廣安、重慶等地的學校資源開展多場主題研學活動。下一步,廣安市博物館將通過每年舉辦1至2個高品質臨展,擦亮廣安城市文化會客廳名片,推動形成“為了一個展,奔赴一座城”的文博新景象。
(圖源廣安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