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非由財富決定,而是由認知能力所影響。
具備正確的認知能力,財富自然隨之而來。缺乏認知,即便暫時擁有財富,也難以長期保持。智商和情商是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錢商亦然。
為何窮人難以改變自身境遇?原因在於他們缺少明顯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包括但不限於背景、人脈、支援、認知、能力和天賦等。
雖然背景、人際關係和支援等因素可能難以爭取,但個人的認知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不提高認知,一切皆為空談。
認知水準越高的人,往往具備以下四種特質,這使他們與眾不同。
一、保持理性,避免衝動行為。
人類天生情感豐富,容易受情緒驅使,常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
在人類社會中,由於存在篩選和淘汰機制,而理性則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標準。因此,缺乏理性思維的人往往會被社會邊緣化,甚至被淘汰。
那麼,如何理解理性呢?
試想,面對小人時,你將採取何種態度?許多人會因厭惡小人而與之鬥爭到底。
然而,這種非理性反應只會無端樹敵。更何況,小人也有其利用價值,無需一味排斥。
精英人士往往沒有絕對的黑白觀念,他們追求的是“實用性”。他們認為實用的觀念才值得推崇,避免情緒化決策或固有偏見。
培養理性思維,用“實用性”來審視問題,總能夠促進個人發展。
二、適應變化,拒絕守舊。
從唯物哲學的角度看,世界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環境並非一成不變。
作為這個大環境中的個體,我們應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變化。守舊只會導致落後,而變化才能帶來進步。
正如讀書不應局限於四書五經一樣,我們也需要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既要學習古典知識,也要探索現代學問。
儘管變通聽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充滿挑戰。
關鍵在於人們常有“思維慣性”,習慣於某種方式或思維模式后,便很難跳出框架進行創新思考。
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思維,豈不是與時代脫節?
窮則思變,變則通暢。富人之所以富有,很大程度上因為他們懂得與時俱進,而非固執守舊。相比之下,窮人往往難以擺脫思維慣性。
三、剛柔並濟,明智自保。
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如何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利益成為了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對於明智自保這一行為,有人或許嗤之以鼻,認為這種做法過於謹慎。然而,這種觀點往往源於對生活本質的誤解。
生活並非總是美好的烏托邦,它更像一個需要不斷戰鬥的修羅場,遵循著殘酷的生存法則。
不管你是否願意相信,弱肉強食的規則始終存在。不是你今天取代別人,就是明天被別人取代。
明智自保的智慧正是為了應對這種無情的生存競爭。
其核心在於剛柔並濟:既要有強硬的手段,也需要有柔軟的心腸。根據情況靈活應對,才是最佳策略。
四、運用正反思維,洞察事物本質。
《教父》中有一句名言:能瞬間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命運截然不同。
前者總是少數,後者則是大多數。
透視事物的表像看到本質,並非易事。很多人容易被表面現象迷惑。
要如何做到洞察本質?需要運用“正反”兩種思維方式。
例如,一加一等於二,這是順向推導的結果。而為了驗證這一點,我們可以逆向思考:二減一也等於一。
通過順向和逆向的推導都能得到一致的結論,證明瞭一加一確實等於二。
再舉一個例子:老闆鼓勵員工為公司努力工作、加班加點以實現個人和公司的更好未來。
順向思維可能會認為老闆是出於公司和員工的考慮。
逆向思維則可能揭示出老闆的真實意圖:讓員工多加班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多利潤,而員工得到的只是辛苦和勞累。
類似地,其他問題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分析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