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劉大爺深信“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一直堅持飯後散步的養生習慣。
一天晚上,劉大爺如往常一樣在公園的小道上散步。突然,他的胸後骨傳來陣陣燒灼感和疼痛感。
擔憂之下,劉大爺決定前往醫院檢查。經過一番細緻的檢查,醫生給出了診斷:原來是因為飯後立刻快步走,導致了胃食管反流。
醫生拍了拍他:“散步也要講究方法,不然健身變傷身。”
散步,對於不少老年朋友來說,是最簡單易行的運動,只需要穿上鞋,走出門即可。
多項研究證明,散步確實是為健康增益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根據世衛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相比每周步行1小時的人,每周步行大於4小時的人,心血管患病率和病死率皆大幅度下降。
美國心臟協會旗下期刊《迴圈》有一項關於走路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的研究,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每天走路步數中間值分別將其分為1985步、4178步、6327步和10090步四組。
與走路最少的第一組相比,走路最多的第四組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了43%。其中,在60歲以上的參與者中,與第一組相比,第二、第三和第四組的參與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均降低。
研究還強調,在60歲的參與者中,走路越多,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降低越明顯,但散步的益處並非無上限,當步數超過9000步後,風險則不再下降。
不過要注意,散步運動強度雖低,但如果走太多,強度超過承受範圍,就會對膝關節、足底筋膜造成損傷,健身法寶也會變傷身利器。
經常散步的人,好處一步一步走出來:
身體:全方位受益
散步也是一種鍛煉,能維持和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Psychology and aging》上一項研究表明,散步有利於老年人保持身體獨立性,預防多種健康問題。
此外,散步還能顯著改善心肺功能,增強平衡能力,有助於控制血脂、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和骨質疏鬆的發生。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周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患心臟病的風險。
精神:延緩大腦衰老
散步可以維持大腦認知功能,讓老年人遠離失智症的影響。
一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每周進行三次步行,每次持續40分鐘,海馬體體積會增加,這有助於減緩認知功能的下降。
散步還能促進內啡肽釋放,這是一種自然的鎮痛劑,有助於緩解壓力和抑鬱情緒,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能力:保持社交技能
“只有在散步的時候,我們真正地談話,老派的談話。”
散步也是一種社交活動,能讓老年朋友與社會保持聯繫,減少孤單感。常與家人、朋友出門走走,在享受陽光和新鮮空氣的同時,還能靜下心跟彼此聊聊天,收穫更多的幸福感。
如何走路才能收穫以上提到的益處,又能不傷膝關節?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主治醫師劉強分享了一些秘訣:
1、步數要合理
對於中老年人,建議每天可以走4000到7500步左右。可以先從低一點的步數開始,當身體逐漸適應這種運動節奏后,再提升步數,但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
2、姿勢要擺正
散步的姿勢也很重要。
上身:保持頭部自然伸直,胸部微微前挺,不要前傾或後仰,眼睛直視前方。肩膀應放鬆,手臂自然彎曲,與身體成約90度角,前後擺動,而不是橫向擺動。
下身:臀部應保持穩定,膝蓋略微彎曲,不要完全伸直或過度彎曲。用腳跟先著地,然後滾動到腳掌,最後用腳尖推動身體向前。保持自然的步幅,不要過長或過短。
3、時長因人而異
不同人群,散步的時長不一樣。對於健康人群來說,步速以每分鐘60~90步為宜,每次20~30分鐘;對於體弱者,如肥胖者和高血壓病患者,推薦每天散步至少30分鐘。
4、時段有講究
一般而言,下午至傍晚是進行散步的黃金時段,大約是下午4點到7點之間。
有研究發現,人體的新陳代謝率在下午4點到5點之間達到一天中的最高點,心臟跳動和血壓調節在下午5點到6點之間最為穩定。
在這段時間內散步,人們往往更有能量,不僅能提高散步的效率,還能降低受傷風險。
散步是一種輕鬆又健康的活動,尤其適合老年人。它不僅簡單易行,還能帶來諸多益處。只要散步散對了,活到九十九歲就不遠了。
參考資料:
[1]《有一種浪漫,是和喜歡的人一起散步》.央視新聞.2024-03-25
[2]《散步有益健康,趕快來學一學這4種散步方式!》.人衛健康.2024-01-03
[3]《早上散步還是晚上散步好?答案居然是......》.人民網科普.2021-08-28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