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鄉村的廣袤土地上,生長著無數野生植物。無論是路旁還是田邊,它們隨處可見。然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其實蘊含著巨大的價值。遺憾的是,許多農民朋友對這些植物並不瞭解,往往將它們誤認為是雜草而剷除,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事實上,其中有許多珍貴的草本植物,如墨旱蓮、半邊蓮、含羞草、夏枯草等。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在農村極為常見且具有獨特價值的草本植物——大薊。它的根部肥大,形似蘿蔔。若用其煲雞湯,味道鮮美無比。接下來,我將詳細分享這種草本植物的特性,以及它那些鮮為人知的價值和用途。
大薊因其根部類似蘿蔔且全身布滿刺而得名山蘿蔔或刺蘿蔔。與小薊(刺兒菜)外形相似,但大薊的植株較大,因此也被稱為大刺兒菜或大刺蓋。《本草衍義》中記載:“大小薊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薊高三四尺,葉皺,小薊高一尺許,葉不皺”。
由於大薊全身是刺,觸感紮手,故又名牛喳口、大惡雞婆、驢扎口。屬於菊科薊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與水飛薊及飛廉外觀相似,難以區分。但其根部呈蘿蔔狀或紋錘狀,莖直立有稜,通常不分枝。葉片羽狀深裂或全裂,細碎如撕破的紙片,頗似蒲公英。
其鋒利的邊緣極易扎傷手,野外遇見切勿直接觸碰。大薊夏季開花,5月至8月間,花紫紅色,頭狀花序。果期為6月至9月,瘦果長橢圓形,種子帶冠毛,依靠風力傳播。《本草圖經》描述:“小薊苗高尺餘,葉多刺,心中出花,頭如紅藍花而青紫色。大薊根苗相似但較肥大。”意指大薊與小薊外形相似,但大薊更為粗壯。
目前,這種植物主要分佈在南方,尤其是長江以南地區,常生於山坡、草地和路旁,是一種常見的民間植物。大薊在野外頗為顯眼,獨枝的花朵遠觀呈現一抹紫色,引人注目。
大薊不僅可食用,更具有藥用價值,可謂全身是寶。老農常採挖其根部煲湯,味道鮮美。在南方,大薊根是極佳的煲湯材料,市場上偶爾可見售賣,價格高達20元一斤,足見其在農村的受歡迎程度。此外,大薊的嫩莖葉亦可作為野菜食用,經焯水後可涼拌、炒食或剁碎制餃子餡,風味獨特。
除了食用外,大薊的最大功效在於藥用。作為傳統中草藥,大薊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應用歷史。《名醫別錄》記載:“大薊根,主養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日華子本草》亦載:“大薊葉,治腸痈,腹藏瘀血,血運撲損,可生研,酒並小便任服。惡瘡疥癣,鹽研窨敷。”實際上,了解其價值的老農在野外受傷時常用大薊葉搗爛敷傷,止血效果顯著。
總結來說,這種被視作雜草的植物實際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希望農民朋友們能夠更加瞭解和珍惜大薊,特別是它的根部煲湯更是美味絕倫。
至此,關於大薊的介紹就告一段落了。大家是否對大薊有了更深的瞭解呢?你是否嘗試過以大薊煲湯?你的家鄉有大薊這種植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