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品質低劣的家居用品存在,但往往被大多數人忽視。
歸根結底,這背後往往是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利潤,而將不安全的產品推向市場。比如,接下來要分享的四種家居用品,它們各自都隱藏著潛在的危險。強烈建議大家,如果遇到這些物品,盡可能丟棄,切勿留戀!
首先,讓我們來聊聊電極式熱水袋,你是否瞭解它呢?
簡單來說,它就是過去我們常用的那種充電時會膨脹的熱水袋。實際上,這種產品早已被國家明令禁止。
之所以禁止,主要原因在於其“不安全性”。這種風險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① 由於內部壓力增加導致爆炸的風險;(電流通過水中的鹽分產生熱量,使得水溫升高,內壓增大)
②電路故障導致的漏電問題。(電極損壞或溶液洩露接觸電極,可能引起短路甚至觸電)
特別是爆炸問題,這類事件屢見不鮮。
儘管這種電極式熱水袋已被禁售超過十五年,但在各大電商平臺上仍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因此,大家務必小心謹慎,盡量避免購買這類熱水袋。
(順便一提,判斷是否為電極式熱水袋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觸摸看是否能感覺到兩根類似手指的電極即可。)
未來在選購電熱水袋時,請務必確認是否為電熱絲式熱水袋。(此類熱水袋具有絕緣保護,防爆材質,確保使用安全)
接下來談談芳香胺染料。
許多人可能對這一名詞感到陌生。簡而言之,芳香胺染料主要用於紡織品行業,尤其是女性和兒童服裝上的圖案製作。
然而,一旦這類染料超標,其危害甚至超過甲醛!
特別是名為“聯苯胺”的芳香胺染料,已被確定為“致癌物質”。不論是衣物還是其他紡織品,一旦超標,就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構成威脅。
重要的是,這種致癌物質沒有刺激性氣味,即使經過水洗也難以完全去除。因此,在購買新衣服時,務必謹慎。
如何避免購買這類衣服?請參考以下三點建議:
① 查看衣服標籤是否帶有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GB 18401—2010的強制性標準。
② 避免選擇無明確生產廠商或來自小作坊的衣服鞋帽:
知名品牌通常都會進行質檢,品質更有保障。相比之下,價格低廉的衣服生產成本極低,很難按照國家標準生產,尤其是一些小型作坊的產品。
③ 新衣買回家後,先洗滌再穿著:
儘管部分芳香胺染料可能無法完全洗去,但通過洗滌可以去除衣物上殘留的其他有害化學物質。因此,新購衣物不要急於穿上,最好先清洗一遍。
市場上售價僅一二十元的鐵鍋,實在不宜購買。原因很簡單,消費者難以辨別這類鐵鍋所用材料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此前,央視就曾因鐵鍋安全問題進行了曝光。一些不法商家為降低成本,採用化工廠廢桶作為鐵鍋原料。
這些廢桶曾是裝載化學有毒物質的容器,很可能包含重金屬殘留。這意味著,購買這類廉價鐵鍋,無形中引入了一個健康隱患。
然而,面對這種情況,一個尷尬的問題隨之而來:
如果廉價鐵鍋存在安全隱患,那更昂貴的鐵鍋是否就一定安全呢?
事實上,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我們無法通過專業手段來確保鐵鍋的品質。“價格”在此成了我們唯一的判斷依據。
畢竟,低價格往往意味著較低的生產成本,生產流程不規範的可能性更大。
雖然高價鐵鍋不能保證完全符合國標,但至少安全隱患的概率較低。
從這個角度來看,選擇較貴的鐵鍋至少比選擇廉價鐵鍋的風險要小。面對這樣的現實,雖然無奈,但也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
空氣清新劑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物品。然而,市面上許多空氣清新劑實際上並不安全。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為:
大多數空氣清新劑由“乙醚+香精”組合而成。儘管乙醚本身不致癌,但長期吸入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如導致頭暈、噁心、精神錯亂等,並刺激呼吸道)。
仔細思考便會發現,空氣清新劑的成本根本無法實現分解異味的功能。它只是通過“香精”的味道掩蓋了屋內的異味,使我們暫時聞不到而已。
有句話說得好:“飲鴆止渴”,用空氣清新劑來清除室內異味,恰似這一比喻。
對此,美家指南給出以下建議:
室內異味的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勤於打掃”和“徹底清潔”。若想真正解決異味問題,應避免使用空氣清新劑。以下是一些安全有效的方法:
① 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② 關閉門窗後,開啟新風系統;
③ 室內可放置一些能吸收異味的物品,如“活性炭”、綠植盆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