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這幾天,許多人選擇走進陵園,祭奠逝者,緬懷親情。但在香港薄扶林郊野公園的山道上,卻出現了一家四口的身影,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不是因為他們穿得特別,也不是因為他們刻意張揚,而是因為他們在人群之中安安靜靜、輕輕鬆鬆地走著,一路說說笑笑,既像在登山,又像在上課。這家人不是別人,正是郭晶晶和霍啟剛,還有他們的一對寶貝女兒。
這條路,可不是什麼社區後面的散步小徑。薄扶林水塘的環山路線,說白了就是一場考驗腳力和耐性的拉練。成年人快步不停都得走上五個小時,走慢點還得加一倍時間。可郭晶晶夫婦不慌不忙,還能邊走邊教孩子認識植物,講解地貌,一副“把大自然當教材”的模樣。有網友感慨:“別人清明上山是帶紙錢,他們家是帶著知識點和滿滿的愛。”
大多數人帶孩子出門可能就圖個放電、拍拍照,可這對夫妻不一樣。爬山路上,郭晶晶一身運動裝,素面朝天,沒有一點明星的架子,反倒更顯自然。臉上的笑容和眼神里的溫柔,讓人覺得她活得很通透。年歲在她身上沒留下疲態,反倒沉澱出了幾分篤定和平和。
在那光線透過樹葉灑下的瞬間,兩個孩子也成了山間的小精靈。大女兒霍中妍已然初長成,一舉一動透著端莊;小女兒霍中怡則活潑跳脫,走幾步就東張西望,好奇心旺盛得很。有網友說,這一家人像從童話裡走出來的,風輕雲淡,卻又溫情滿滿。
很多人聽到“豪門”兩個字,腦子裡先浮現的往往是名牌包包、香檳派對和保姆成群。但郭晶晶和霍啟剛卻總是讓人“破防”。他們穿的是普通運動鞋,背的是樸素的背包,手上牽著孩子,眼裡裝著風景。這樣一種生活態度,不聲不響地給了很多人啟發:真正的富足不是浮在表面的金光閃閃,而是藏在日子里的一點一滴。
有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寫道:“這才是身教的力量,不是拿學歷嚇人,不是用金錢壓人,而是和孩子一起出汗、一起走路、一起成長。”這番話,說得樸實,卻說到了點子上。很多人以為親子教育得靠課外班、靠輔導書,但這家人用行動告訴大家,其實生活就是最好的課堂。
當然,這趟山路也不只是“走馬觀花”。從沿路的照片來看,山路不算平坦,時不時還有陡坡和碎石。可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臉上都沒有抱怨的痕跡,反倒是越走越有勁,像是在享受每一步的挑戰。有不少網友調侃:“家裡不是豪門,是耐力門。”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眼神里多了一種底氣,那不是張揚,而是一種知道“我可以”的安然。霍啟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幾張照片,文字不多,但滿滿的感慨和溫度讓很多網友點讚連連。不少人留言說,這才是真正的家庭幸福,不靠擺拍,不靠劇本,靠的是日常的陪伴和共同經歷。
細看這對夫妻的相處也挺有意思。郭晶晶不是那種喜歡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的媽媽,反而更像是一個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的朋友。而霍啟剛,則在一旁默默護航,時不時地鼓勵女兒,像極了那種既溫柔又有點“傻爸爸”屬性的父親。兩人偶爾對視一笑,或在山間停下來看一隻蝴蝶、一朵野花,生活的詩意就在這些細節里流淌出來。
如果說這場徒步之旅有什麼“熱搜體質”,那大概就是因為它太“反差萌”了。一邊是被視作“國民跳水皇后”的郭晶晶,另一邊是港圈有名的霍家少爺。可他們卻不擺架子、不搞排場,只是在公休日里默默和孩子走一段山路。這種簡單純粹的方式,也許比千言萬語更能打動人心。
不少人感慨,如今很多家庭一到假期就是“補課”、“雞娃”,哪裡還有什麼“陪伴”?可這家人偏偏給出了另一個選擇:走出去,走進自然,走進彼此的世界。說到底,家庭教育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場投喂,而是一次又一次共同面對難題的過程,是在一條不太輕鬆的山路上,彼此陪伴,彼此守護。
值得一提的是,霍啟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多次提到,家庭教育是他特別重視的一部分。他希望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面對困難,學會感受美好,也學會敬畏自然。聽起來這話有點理想主義,但你看到他們帶著孩子徒步五小時,停下來講解山間的植物和動物時,又不得不佩服這份“說到做到”的誠意。
而郭晶晶呢,她從不把自己當成公眾人物在塑造形象,她更像是一個活在當下、認真生活的普通媽媽。她曾在一場活動中說:“陪伴孩子成長,比贏得金牌更重要。”或許正因為她有過高光時刻,所以更懂得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瞬間。
這次的清明假期徒步,乍一看像是一場普通的家庭活動,可細細一品,裡頭藏著的東西就多了:有耐力的較量,有情感的流動,也有親子間看不見卻牽得很緊的那根線。很多人可能會問:這樣一場活動值不值得登上熱搜?答案是,它不需要熱搜來定義價值,它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生活的展現。
再回到那條薄扶林山路,在花香和鳥鳴里,那一聲聲“慢點走,小心腳下”,一段段“這裡以前是個水塘,後來修成了步道”的講解,不就是我們每個人記憶中最溫暖的部分嗎?我們總以為教育是教室里的板書,是作業本上的紅勾,其實,更多時候它是一次並肩走過的路,是一段大手拉小手的時光。
眼下,關於這次徒步的照片和小視頻還在社交媒體上悄悄流傳。人們從中看到的,不止是一個明星家庭的“生活照”,而是一個個父母努力靠近孩子的身影,是一份份日常生活裡流淌出來的溫柔與堅定。
至於接下來這家人會不會再出現在別的山頭,或者下一次會不會把“山路課堂”搬到海邊或鄉村,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清明,他們用腳步丈量了陪伴的分量,也用心意詮釋了“家庭”的含義。而對於看過他們故事的我們,又會不會也重新思考,下一次假期,是否也該換種方式,走一走那條“屬於我們”的山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