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歲唐嫣演少女反遭吐槽,39歲李晟演“媽媽”竟驚艷全場?
更新于:2025-04-06 18:14:03

唐嫣的新劇《念無雙》一上線,許多觀眾本以為這位昔日“收視女王”能再續輝煌。畢竟從《仙劍奇俠傳三》到《夏家三千金》,唐嫣曾是無數人青春回憶里的“甜美擔當”。可現實總是出人意料,這次,她扮演的少女角色,成了不少人心中的“齣戲之源”。

鏡頭裡,她梳著雙馬尾,穿著粉嫩古裝,臉上掛著努力營造的嬌憨表情。看似重現少女感,實則卻因那不經意露出的細紋和刻意的肢體語言,讓觀眾頓感違和。高解析度的鏡頭下,沒有濾鏡能完美遮掩歲月的痕跡。她每一個皺眉、每一個轉頭,在本應展現輕盈活潑的場景中,卻像是用力過猛的模仿,透著幾分勉強。

“不是演技不好,而是不合時宜。”有觀眾在社交平臺上如是評論。與其說是唐嫣“翻車”,不如說是錯位的角色設置讓她吃了虧。

讓人聯想到另一個鮮明對比,便是同樣年近四十的李晟。在另一部劇中,她一身素淨衣服、拎著菜籃,飾演一位樸實母親。她那自然流暢的動作,鬆弛真實的神情,甚至在與“女兒”對戲時,竟有種“閨蜜”的既視感。沒有做作的表情管理,也沒有過度修飾的妝造,卻意外散發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魅力。

這是她近幾年頻繁嘗試轉型的結果。從早期因《新還珠格格》一炮而紅,到後來沉寂不語,再到如今在生活化角色中找回節奏,李晟用事實說明:合適的角色,不在於年齡,而在於真誠和鬆弛。

唐嫣和李晟,一個試圖“返老還童”,一個選擇“順水推舟”。兩個完全不同的選擇,投射出當下娛樂圈女演員的現實困境。

在許多製片方眼裡,“少女感”仍是衡量女演員市場價值的重要標籤。劇本裡常見的初戀人設、甜寵劇情,多數指向年輕女主,彷彿年齡一旦過三十,就與“少女”二字徹底絕緣。但戲裡看著“粉嫩”,觀眾心裡卻常常皺著眉。

現在不是十年前的螢屏時代。觀眾的眼睛越來越挑,不僅看臉,更看情感是否真實、角色是否自然。那種只靠濾鏡堆出來的“少女感”,哪怕妝再精、燈再打,也很難騙得了懂行的觀眾。

更何況,現實生活中,40歲的女性早已不是以“少女”定義自己的人群。她們在職場拼搏,在家庭操持,眼神里透著智慧和力量。偏偏一些劇作還執著於把她們打造成“十八歲的鄰家妹子”,這與現實的落差感,一眼便能看破。

事實上,在現階段的娛樂圈,這種“不讓女演員老”的審美綁架愈發明顯。與女演員逐漸被“母親”“長輩”定位相比,不少男演員到了四十多歲,依舊能與二十出頭的女演員搭戲,談戀愛、演初戀,彷彿時間對他們手下留情,只對女性步步緊逼。

資本的手,顯然也沒閑著。對流量的追逐、對話題的嗅覺,讓許多項目在籌劃初期便偏向年輕感。畢竟一個看上去年輕的“女主角”加上一場“甜寵劇情”,就容易登上熱搜。而選擇更符合年齡的現實題材,不僅難行銷,還擔心“撲街”。

一個又一個例子在告訴我們:觀眾真的不傻。他們在看戲,也在用心分辨。他們可以接受年齡偏大的演員演少女,只要不違和;也可以欣賞年長女演員飾演母親,只要演得真。

像《六姊妹》裡的奚美娟,她飾演一位堅韌不屈的母親,滿臉褶子卻滿眼深情,感動無數觀眾。這種沉澱下的演技,比起勉強“扮嫩”的賣萌戲碼,更能觸動人心。

現在的問題是,行業里還是否願意給女演員更多元的角色?觀眾早就準備好擁抱她們的多樣性了,可劇本和角色,還停在過時的審美里。

也許唐嫣也有她的苦衷。面對角色選擇的局限、市場期待的壓力,有時演員自己也很難全盤做主。她或許只是在盡力爭取每一次機會,哪怕是逆風翻盤。

但當她再次站在鏡頭前,我們也希望看到一個更真實、更自在的唐嫣。不需要塗滿厚粉,也不需要硬凹少女感。就做那個真實的自己,不再與歲月對抗,而是順著它,綻放屬於當下的魅力。

至於李晟,她的選擇給了很多人啟發:走自己的路,或許不會一夜爆紅,但卻能積澱出屬於自己的舞臺。她在平凡中發光,在真實里動人,這樣的角色,才最值得記住。

也許這場“少女與母親”的螢屏較量,並沒有贏家。但它留給行業的思考,可能會影響更多創作者在未來的選角思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