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是慢性腎病早期的一個“預警信號”,一旦出現意味著可能你的腎小球等腎細胞出現了問題。同時,它作為腎功能受損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腎衰竭直接相關,因此不容忽視。
血肌酐是腎功能損傷后的產物,通常在腎病中期階段才會出現,看似與尿蛋白沒有直接聯繫。然而,如果尿蛋白長期丟失會導致腎衰竭,從而引發肌酐升高。所以,這兩者之間並非完全無關。
但是有些患者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尿蛋白減少了,但血肌酐卻越來越高。
這究竟是腎功能好轉了還是惡化了呢?
其實,尿蛋白和肌酐反映的是腎病的兩個不同方面,它們的升高機制有所不同。
比如,尿蛋白降至0.8克可能是好轉的表現,但若同時肌酐升至300以上,情況就不那麼樂觀了。很多人對此感到困惑,導致治療方向偏離,藥物效果不佳。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兩者升高的原因有何不同。
首先,最顯著的不同在於一個是尿液指標,另一個是血液檢查指標。
我們來看看蛋白質是如何流失到尿液中的。
正常情況下,只有極少量的蛋白質會進入尿液中,每天的尿蛋白量應低於0.15克。這是因為腎小球毛細血管中的蛋白質無法通過濾過屏障,因此不會大量流失。
但如果超過0.15克,達到1克、2克甚至更多,說明濾過屏障受到了破壞。當腎小球濾過膜(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加或受損後,大分子蛋白質就會漏出,形成蛋白尿。
導致濾過屏障受損的原因包括免疫炎症反應、免疫複合物沉積、系膜細胞增生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腎小球內壓升高等,這些都會導致濾過膜損傷,使蛋白質不斷流失。
因此,控制和消除尿蛋白的根本方法是改善免疫炎症、清除免疫複合物,並修復受損的腎小球和基底膜,這是防止腎小球硬化和腎衰竭進展的關鍵。
再來看看肌酐升高與尿蛋白有何不同?
肌酐是一種小分子物質,可以通過腎小球毛細管自由濾入尿液中。作為一種代謝產物,它被排出體外不僅不會傷害腎臟,還能減輕腎臟的代謝負擔。
如果體重保持穩定,那麼肌酐的產生也基本恆定。一旦肌酐水準上升,首先要關注的是腎臟排泄功能是否出現問題,因為腎臟濾過排毒能力下降是肌酐升高的主要原因。
因此,對於肌酐升高的問題,關鍵是糾正受損腎單位的血氧供應,提高腎小球濾過率,改善腎臟血流,以維持其排毒能力。
由於兩者升高的原因不同,治療策略和藥物選擇也會有所區別。
所以,即使尿蛋白降低了,但肌酐升高並不矛盾,且肌酐持續升高表明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功能損害加重,需要積極採取措施保護腎臟和促進排毒。因此,在不同階段,腎病患者需要關注的指標是不同的。
以常見的IgA腎病為例:
在IgA腎病早期,患者可能僅表現為尿潛血陽性;隨著炎症活躍,開始出現尿蛋白。控制尿蛋白流失及血壓對於疾病的預後至關重要。如果能將尿蛋白控制在0.2克以內,可以顯著減緩腎衰竭的發展速度;而如果尿蛋白持續超過1克且未能有效控制,五年內發展至腎衰竭的風險極高。因此,無論是在哪個階段,這兩項指標都非常重要。對照檢查一下,你的病情控制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