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點睡覺是錯誤的?過了70歲,老人幾點睡覺才更健康
更新于:2025-04-06 04:06:42

“老王,昨晚又是凌晨三點才睡,你這作息太不健康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類似的對話,尤其是針對老年人。晚睡早起的“壞習慣”似乎被許多人視為健康的大敵。對於步入70歲以後的老人來說,早點睡覺真的一定是正確的選擇嗎?就寢的最佳時間點是什麼時候,能讓身體獲得最大的裨益?

對於老年人而言,有沒有一個通用的?“標準”睡眠時長可供遵循?

不少人習慣以年輕人或中年人的作息時間為參照,推測老人應盡量早睡早起。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的生理時鐘及其對睡眠的渴求,確實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1. 睡眠需求的年齡差異

據研究表明,隨著年紀的增大,個體的深度睡眠階段會逐步縮減,而淺層睡眠的佔比則相應地增長。這意味著老年人可能會更容易醒來,甚至出現“整晚睡不著”的感覺。但這並不一定是病態,也不意味著需要強行調整作息。

普遍而言,年齡超過七十歲的長者,每日確保六至七個小時的深度睡眠便足夠,無需執著於八小時這一“常規睡眠時長”。年長之人或許會由於生理節律提前,自然而然地傾向於早睡並且早醒。此類變化乃屬平常之態,刻意延後或提前就寢皆有可能帶來反效果。

2. 早睡早起未必適合所有人

儘管“早睡早起身康健”常被視作不可動搖的養生信條,然而這並非一項普遍適用的健康鐵律。某些老人如果本身就習慣夜間活動或夜晚入睡較晚,強行改變作息可能反而影響健康,導致焦慮、疲憊或情緒波動。

各種睡眠時長的優缺點:

長者何時就寢最為有益健康?答案並非單一

1.早期就寢的好處及可能伴隨的後果

早睡能讓老人有更長的夜晚休息時間,同時與家人的作息更一致。過早睡覺可能導致早醒,尤其是淩晨兩三點醒來后難以再入睡,這反而會增加焦慮感,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如果老人習慣早睡但總是早醒,可嘗試通過增加晚間活動來延後睡眠時間,如散步、閱讀或聽舒緩的音樂。

2. 晚睡的適應性與弊端

對於一些習慣晚睡的老人,晚上10點以後入睡並非壞事。若他們能於清晨稍晚些時候醒來,確保獲得足夠的休憩時長,那麼較晚就寢或許會順應他們的生理節奏。倘若他們在深夜未眠后仍固執地早早起身,或是夜裡多次甦醒,這或許會給睡眠的質量帶來不利的後果。

晚睡的老人應注意晚間飲食清淡,避免過量飲水,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如調暗燈光、減少噪音。

醫學建議:如何找到健康的睡眠時間?

順應身體自然反應,拒絕外界強加干預

當身體自然發出疲憊信號時,便應就寢休息,無須特意設定睡眠時間。過分注重“儘早入眠”或許會帶來反效果,致使人心生緊張情緒。

日間適量活動身體,對改善夜間睡眠狀況大有裨益。

參與適度的戶外鍛煉能夠很好地調節身體時鐘,特別是清晨沐浴在陽光下,有助於晚上更加輕鬆地入睡。

就寢前應防止進行任何可能激起亢奮狀態的活動。

老人睡前應避免過度用腦或情緒激動,如爭吵、觀看刺激性影視節目等,同時減少使用手機或平板,以免藍光影響褪黑素分泌。

維持固定的晨起時刻

不論晚間何時安睡,次日早晨的甦醒時分都應盡量維持恆定,有利於構建穩定的睡眠與醒來習慣。

優質休憩的另一要素:絕不僅限於時長

睡眠的品質相較於時長而言,具有更為關鍵的重要性。

睡眠品質遠比睡眠時間更值得關注。年長者應重視降低夜間甦醒的頻率,並盡力確保深度休憩時段所佔的比例。合理調控寢室內的氣溫、濕潤度以及寢具的適意程度,均有益於增進睡眠的優質度。

2. 白天小憩是補充,而非替代

年逾七旬的長者若夜間睡眠有所欠缺,可採取午休的方式適度彌補,但須將午休時長限定在半小時之內,以防干擾夜晚的睡眠。

良好的飲食規律與高品質的休憩時間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晚上用餐需保持輕淡並控制分量,以防進食那些能引發刺激的食品,諸如濃烈的茶飲、興奮性的飲品及辛辣味道的食物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睡眠的品質與深度。

尋得個人的生活步調,確保睡眠的品質相較於提早入睡而言更為關鍵。

針對年齡超過70歲的長者,其入睡時間並無一個普遍適用的健康準則。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日常習性及內部時鐘均各有差異,關鍵在於依據個人的真實情形來探尋符合自身的睡眠模式。

優質的睡眠品質相較於早睡而言,具有更為關鍵的重要性。與其一味追求“早睡早起”,不如關注如何提高睡眠品質。如果您或家人對老年人的睡眠問題仍有困惑,建議諮詢醫生,通過專業指導制定個人化的作息安排,讓每一個夜晚都睡得踏實、舒心。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