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是現代生活必備的家電之一,無論是在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季,都可以給我們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
不過很多朋友在使用空調的過程中會發現,夏天使用空調製冷效果非常好,開一會室溫就會明顯降下來。而冬天使用空調制熱時,即使將溫度開到30℃,依然會感覺房間冰冷刺骨。
那麼為什麼空調夏天製冷沒問題,而到了冬天制熱的效果會很差呢?原來,這與空調製冷或製熱的原理有關。
目前我們使用的空調都是通過製冷劑蒸發和冷凝迴圈的方式,將熱量從房間內“搬運”出去,從而實現製冷。空調制熱則是將迴圈調過來,將室溫的熱量“搬運”到房間內,從而實現制熱。
我國夏天室外的溫度一般可以達到20-40℃左右,極端高溫可能達到40℃以上,室內溫度一般保持在25℃左右就可以。因此在大部分時間,空調最多只需要將室內的熱量“搬運”出去10幾℃就可以確保室內溫度的適宜。
而冬季我國的最低氣溫在-10℃-20℃左右,極端嚴寒可能達到-30℃以上,如果想將室內溫度提升到適宜的25℃左右,至少需要空調“搬運”35℃以上的熱量,這樣對比雖然不夠嚴謹,但也能反映出空調制熱效果比較差的原因。
目前大部分空調的工作範圍在-7℃到43℃,部分空調在極端高溫依然可以工作,比如格力、美的等品牌部分空調在地面溫度超過60℃高溫依然可以保持正常工作。
但空調在室外溫度低於5℃時,其制熱的效率會明顯下降,尤其是在室外溫度處於零下時,室外沒有那麼多的熱量可以“搬運”,很多空調甚至無法制熱,只是不斷化霜,因此空調制熱差也屬於正常現象。
目前大部分冷暖空調為確保冬季正常製熱,都會帶有PTC電輔加熱功能,原理與電暖氣差不多,通過電熱元件加熱空氣,並將熱空氣吹到房間實現制熱的效果,因此空調在制熱取暖方面的優勢並不明顯,其能耗相對更高一些。
另外,目前家庭使用的空調主要以壁掛式、櫃機空調、中央空調為主。其中壁掛式空調和中央空調的出風口在上方,製冷時,由於冷氣比較沉,會自然下降,室溫相對比較平均;而制熱時則正好相反,熱空氣因為比較輕,會自然上升,冷空氣在下方,也就造成冬季使用空調取暖時,上身穿半袖還出汗,而下面穿棉鞋還凍腳的“奇觀”。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如果冬季需要使用空調取暖的情況下,建議選擇帶有電輔加熱的空調,在室外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可以開啟電輔加熱,避免空調無法制熱。
如果在冬季比較冷的北方,建議選擇電暖器等取暖設備取暖,其取暖的效果相對要比空調好很多。
比如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踢腳線取暖器,利用熱空氣比較輕的原理,通過加熱空氣形成對流,無需吹風,就可以使熱量均勻分佈在房間內。而且熱量自下而上,腳下不冷,體感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