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莊東垣古城遺址考古工作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內發現東漢時期宮殿建築遺存。這一發現將石家莊現今都市圈內建城史明確追溯至兩漢時期,為研究石家莊城市發展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在考古現場,工作人員正在對一處大型夯土基址群進行細緻清理。“從建築規制、出土文物並結合文獻判斷,這裡應該是東漢真定侯國宮殿區所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李鵬為介紹,該遺址的宮殿基址群以“回”字形平面佈局為顯著特徵,已局部揭露的A區夯土基址的建築形制和體量同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央官署遺址、漢宣帝杜陵陵寢建築基址存在相似之處,彰顯出侯國高等級宮殿的建築特徵。
東垣古城遺址位於石家莊市長安區北部,遺址面積2.76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東垣古城曾是戰國時期中山國的重要城邑,秦滅六國後,東垣一躍成為恆山郡的郡治。至漢代,東垣更名“真定”,先後成為恆山國、真定國的都治。北朝時,真定治所北遷,東垣古城逐漸走向衰落。
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文物普查時,這座遺址被發現,此後,一系列考古勘探與發掘工作逐步展開,讓這座古城的神秘面紗被一點點揭開。東垣古城遺址沿用時間長,考古工作充分,是河北地區目前唯一一個經過全面考古勘探、布局結構清晰的兩漢郡國中心城市,更是國內首次開展系統工作的兩漢王(侯)國都遺址。2013年,東垣古城遺址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從考古發掘的成果來看,大型夯土建築基址規模巨集大,展示了這裡曾作為區域中心的繁華盛景。”李鵬為說,尤其是近些年來新發現的“三縱三橫路網系統”和大型夯土基址群,發現遺跡總數337處,涵蓋夯土基址區、城垣、城門、城壕、道路、水系、居住址、手工業作坊等,為深入研究東垣古城的歷史和建築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線索。
據介紹,本次揭露的建築可分為兩期,第一期被第二期疊壓,僅局部有出露。第二期建築主要年代為東漢,第一期建築可能早至西漢時期。在第二期建築遺存的堆積中,還出土了大量瓦當、花紋磚、空心磚等建築構件。其中,“真定長樂”銘文瓦當這一關鍵物證,可判定此次揭露的第二期宮殿建築屬兩漢時期真定國核心宮殿遺存。此外,還發現了形制複雜且規模較大的排水管網系統,依據出土遺物和層位關係判斷,可能晚至魏晉時期。
據瞭解,本次揭露的漢代宮殿建築不僅是華北地區目前發現的佈局最完整、規格最高的兩漢高等級建築群,更是國內目前僅見的兩漢侯國宮殿建築遺存。該發現不僅使學界對東垣古城遺址的城市佈局有了新的認識,還證明瞭東垣古城的歷史發展脈絡,證實了東垣古城作為真定國國都的重要地位,成為闡釋兩漢時期地方侯國城市建制與政治空間形態的重要樣本。(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通訊員 馬靜 趙元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