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強震前後衛星影像變化
更新于:2025-03-31 09:48:58

  截至當地時間30日午間,緬甸全國因28日強烈地震死亡的人數達到1700人,3400人受傷,另有約300人失蹤。中國駐緬甸大使館30日確認,強震中受傷的中國公民升至14人。

  △中國駐緬甸大使館29日表示,中國救援隊已抵達緬甸展開地震救援。

  中國駐緬甸使館工作人員此前對央視記者表示,地震發生後,中國駐緬甸使領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全力開展應急處置和領事保護工作。截至29日17時,共接收處置數百起中國公民求助,協助數十人找到失聯親友。受傷人員均在醫院接受治療。由於災區救援工作仍在緊張進行,後續傷亡人數可能還會增加。目前已有多支中國救援力量攜帶救援設備和物資緊急奔赴緬甸地震災區。

  據緬甸氣象水文部門當地時間30日發佈的通告,該國中部28日發生強震後,截至30日上午共報告25次餘震,其中震級最高為7.5級,最低為2.8級。

  目前,央視記者正在緬甸強震震中所在的曼德勒市進行採訪。就在採訪過程中,仍有餘震發生。

  我國陸地觀測衛星助力緬甸地震應急救援

  緬甸中部發生強震後,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調度在軌衛星,安排高分四號衛星、高分三號衛星、環境減災二號05星等14顆衛星對災區進行觀測,為救援提供衛星圖像資訊。

  截至29日下午,已安排衛星成像20次,獲取災后有效數據16景,共用歷史數據3景。

  △緬甸地震受災前後光學衛星圖像(災前:高分一號03衛星2025年3月16日採集,災後:資源一號02D衛星2025年3月29日採集)

  吉林一號衛星拍攝了高解析度的現場畫面,並在成像后第一時間提供給相關單位,助力抗洪救災工作。

  △圖源/吉林一號

  新聞多看點

  緬甸地震破壞力緣何巨大?

  在全球地質板塊中,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多個地質斷裂帶,在緬甸所在區域形成了南北走向、長達1200公里的實皆斷裂帶。這裡平均每年滑動錯位幾釐米距離,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斷層之一。

  歷史上,實皆斷裂帶曾經歷多次強震,20世紀以來就已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數據顯示,最近一次實皆斷裂帶發生的7.5級以上大地震是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板塊活動和推移形成的能量已長期積累,正如一個可能被引爆的“火藥桶”。

  專家指出,實皆斷裂帶不像有些斷裂帶那樣地震頻繁,但如發生地震則震級較高。這些地震震源較淺,通常約10至15千米,這意味著地震能量在到達地表時不會消散太多。

  綜合| 央視新聞

來源:江蘇新聞